p2_b

  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为100%,接警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时间为9分40秒,全年预计急救技能培训8000人次,直升机服务“立体急救”屡立战功……自120急救分中心建设被列入滨海新区2019年20项民心工程以来,实现了“每4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每8万人口建立1个急救站点”,急救反应时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不断完善的急救体系正架起生命救援的“快车道”。

  院前急救体系见成效

  泰达街道华纳社区的一名83岁老人近日在家中突然晕倒,其女儿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不到5分钟急救车抵达现场,火速将老人送医救治……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场景每天都在滨海新区真实上演。

  一个多月前,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曾深入滨海新区急救分中心,了解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网络建设情况,强调院前急救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要进一步提升新区的医疗急救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新区急救分中心于2019年5月正式成立,现有工作人员456人,运行急救站点增加至28个,救护车配置总数增加至49辆。目前,白班运行31辆救护车,夜班运行19辆救护车,日均出警90余车次,更好满足了居民健康需要。

  据了解,在此之前,新区全区范围内仅有8个急救站点,其中4个站点还是与市急救中心合办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如今,当急救电话接入,系统将迅速找到最适合承接任务的车辆,院前急救服务更及时、更便捷、更安全。

  提升应急救护技能

  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培训室,每周都会开设12个班次的公众心肺复苏标准化培训,培训导师带领和指导学员按照模块进行学习,掌握公众心肺复苏基本技能,以便在有需要时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及时规范的救助。目前,新区已建立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3个培训基地,今年总计承担8000人次的心肺复苏标准化培训任务,将主要对卫生、教育、科技、公安、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岗位人员开展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培训。

  此外,滨海新区首家市级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滨海新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也于2019年5月10日运行。作为天津市第一家独立设置的红十字生命体验馆,新区红十字会按照“五进”要求,应急救护培训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开展救护员培训和救护知识普训工作。2019年,新区红十字会共举办救护员培训班47期,考试合格取证2382人,超额完成市红十字会下达任务的121.5%;普及救护知识1万余人次,走在全市前列。

  今年,新区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应急救护培训信息系统,采取线上学习、线下考核的方式,通过微课堂的形式普及心肺复苏、常见急症救护、防灾避险等内容。目前普及性培训2期共60余人;救护员培训线上报名学习816人,线上理论学习合格439人;线下已举办培训班5期,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有103人。

  开辟生命救援“新通道”

  7月4日15时,在接到“瑞鸿”邮轮上船员张飞的就医申请后,救援飞机起飞升空,前往邮轮进行救援。40多分钟后,救援飞机成功从海上接载伤者,再将伤者送至地面医院进行抢救,再一次验证了新区海陆空“立体120”绿色救援的实力和水平。

  据悉,这条“立体120”救援通道是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与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联手,借助中海油天津公司的支持和中信海直公司的载体建立起来的,目前已经成功抢救了多位患者。“海上远离陆地,以往员工紧急就医是一件很麻烦也很危险的事。”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总工程师邓建明介绍,而在直升机助力下的“立体120”救援模式40多分钟就能接到病人。

  在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的高速公路上,如何确保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精准救治?今年,天津市公安交通警察总队高速公路支队与天津市泰达医院、滨海新区急救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开辟绿色救援新通道。

  根据合作协议,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滨海新区急救中心与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滨海交警支队共同对交通事故现场伤者受伤情况进行评估,筛选出以存在创伤性损伤为主的伤者,在尊重伤者或家属意愿原则下,将伤者送往泰达医院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新区消防局和应急管理局与众多危化品企业、泰达医院与众多区属企业之间都签订有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协议。这些通道的建立,有效地扩大了急救体系的覆盖范围,切实保障了急救救援的速度。

  “目前滨海新区急救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在应急处置、抢救患者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区急救分中心参与疑似和确诊患者转运,是新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长春说,下一步,新区将继续完善急救体系,增加急救车辆,合理布局急救站点,同时强化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缩短病人抢救时间,切实保障人民生命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