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国 天津一中高中 思想政治教师薛洪国 天津一中高中 思想政治教师

  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正式启用。2019年秋季入学的同学开始了一个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一体”的学习过程。为了学好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用好部编本新教材,我和同学们分享两点认识。

  为什么要学好高中思想政治课?

  学校的课程是同学们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渠道。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我提炼出三句话来描述这门课的重要性。

  首先,这是一门帮助同学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课程。同学们既是在校就读的普通中学生,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好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就要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要承担好这份社会责任,我们就必须了解我们国家历经几十年艰辛探索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了解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指导思想。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及人生的价值选择,都离不开国家整体的发展,都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其次,这是一门帮助同学们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优秀的人才,必然是一个知大势、宏大道、担大任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办事情的人;必然是一个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的积极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以上这些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正是我们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

  最后,这是一门帮助同学们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课程。当前,国际风云和技术革命瞬息万变。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持续发展进步的同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发展短板。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拓展社会视野。高中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历程入手,从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等不同领域,从纵贯线和横截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貌。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为我们开阔全球视野;法律与生活,培养我们的法治意识;逻辑与思维,引导我们用科学思维认识世界、处理问题。一系列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走出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实现知行合一。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和学习路径,为我们走近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如何学好高中思想政治课?

  通过前面的分析,同学们可能会感到这门课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加起来一共七本教材,“背”的量肯定也是非常之大!尤其当你打开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更容易“一头雾水”——从元谋人一直讲到十九大,而教材的后半段很多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的摘录和节选。

  其实,教材的更新,不光是理论知识的充实和知识体系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学习的理念的变化。立足于学习理念的更新,我向大家提出三条学习策略。

  策略一:树立观点意识,增强论证能力。

  如果我们把教材完全看作知识点的集合,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很难完成的背诵任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大家评价某人的发言有思想深度、有政治高度。这种深度和高度,肯定不是因为他照本宣科地复述了很多理论知识或名人语录。我们解答问题,就是一个论述的过程。“论述”的精髓在于“论”,而不是机械地默写和套用知识点或某个万能模板。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把教材看作一个有着严密逻辑性的观点体系,注重训练自己运用现象、数据、史实和理论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举例来说,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看似是历史课,其实仍然是政治课。我们不是要把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所有细节讲清楚,不是要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畅游,而是要学会选取典型的史实、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论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观点,锻炼自己“岸头观沧海”的能力。

  策略二:树立融通意识,坚持广泛涉猎。

  思想政治课涉及众多的学术门类和广阔的社会领域。我所强调的融通意识,就是希望大家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实现课本情境与现实生活的融通、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融通。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熏陶、语言表达训练以及众多经典名篇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历史课上师生共同梳理出的历史线索以及对历史解释和论证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课堂上呈现出的自然万象的变化规律……每一个学科都有对于思想政治课学习大有帮助、值得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而思想政治课中的很多原理,对学好这些学科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对于同学们而言,应当多关心时事,多参加社会实践,学会利用网络、场馆、图书、报刊等资源进行主题阅读和专题调研。以上这些,都能让我们摆脱僵化的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成为一池活水。

  策略三:树立问题意识,注重知识应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大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当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增加生活体验,针对具体的问题,练习运用知识,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具体可以从“三多”入手。一是多阐述。对于课堂探究中接触到的时政现象和基本理论,我们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等时间,给家人、给朋友绘声绘色、有理有据地讲述一遍,久而久之我们就能由简单的复述,逐步上升到逻辑清晰、语言自如的阐述。二是多辩论。俗语说“理不辩不明”。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辩论会、专题研讨会,针对某些时政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进行碰撞和交流。辩论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在各执一端中感受到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的资料检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三是多动笔。通过阅读、体验和辩论等活动,我们尝试在笔下把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视角系统地分析它的成因,能够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给出解决方案。例如,我们在必修1中接触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等理念,其深刻内涵是什么?对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人民生活有什么意义?国家和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如何推进和落实这些理念?一张精心制作的手抄报、一篇言之有理的小论文、一份具有操作性的倡议书……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学员,和平区学科青年首席教师 “希望工程”青年学科带头人(薛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