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说到一半被人打断,心情当然不美丽,更有可能引发冲突。但如果说话的人是孩子,而打断孩子说话的是他们的家长,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孩子兴冲冲地准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家长从旁一声喝令:不许干!会有多少孩子发自内心地表示服从,而不是在寻找机会偷摸完成心愿呢?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足够了解,真的是这样吗?

  讲述1:真烦!妈妈总是打断我说话

  上四年级的小睿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闷闷的,在学校也不像原来那样爱说爱笑了。班主任许老师觉得奇怪,专门找小睿了解情况。小睿有些烦躁地跟许老师说,现在这几天在跟妈妈冷战呢,因为他一开口说话,妈妈就打断他,快速地回应他“行了,我知道了”,让他都没办法把话说完。其实,放学回家的路上或者在晚饭时间,小睿就是想跟妈妈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说说自己遇到的开心的事情或是遇到的困难什么的,可是妈妈都没有耐心听下去,就把他的话打断了,催促他赶紧干正事——去写作业。“连续好多天都是这样被打断说话,我当然开心不起来,更不想总听到妈妈用不耐烦的语气跟我说话,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所以我就选择了少跟她说话,当然也高兴不起来了。”小睿觉得凭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改变妈妈,想让老师帮帮忙。

  讲述2:不理解!明明是“监视”被说成“督促”

  小蔚觉得自己的妈妈给他安了“监视器”,每天一举一动都在她的监视范围内。小蔚郁闷地说,“自从上了初二,妈妈最常念叨我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功课紧了,要自己知道努力,等初三才开始努力,就晚了’,所以现在我的一切行动都要为学习让路。回到家我想靠在沙发上看会儿闲书,不超过一分钟,妈妈准能冲过来把书夺走,我洗澡的时间长一点,妈妈都能在外面催半天。更别提我一拿起手机了,妈妈肯定第一时间冲过来提醒我,不准发微信聊天,更不准玩游戏,哪怕我只是想跟同学问问题,妈妈也给规定了时间。”

  小蔚很不理解妈妈的行为,也强烈提过自己的不满,可是就连爸爸都不站在他一边。爸妈认为,培养自觉性是要有人从旁督促的,妈妈悉心地关注他的行为,就是为了督促他抓紧时间学习,怎么反倒被误解成“监视”了呢?而且正是因为足够了解他的一举一动,才能及时制止他各种影响学习的行为。

  家长:因为足够关心 才会想到“干涉”

  学生家长袁女士说,“孩子和家长的代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还是需要更多地沟通才能消除误解。我也经常不知不觉地打断孩子说话,总觉得孩子接下来要说的话我猜都猜得到,所以迫不及待、自以为是地说‘我明白了’‘你不就是想说……’,后来孩子为这事跟我详谈过一次,说我这样特别不尊重她,根本不关心她心里的真正想法,从那次以后我才注意到这个问题。”

  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的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看到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都会忍不住多嘴制止。这在孩子看来是“监视”、是“干涉”,而家长们却觉得是在督促。干涉孩子做闲事的家长普遍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关心孩子,才会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老师:坏情绪真的会传染

  三年级班主任王静老师表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牵扯孩子的喜怒哀乐。家长动不动打断孩子正在说的话,或者喝令制止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年龄小的孩子会无所适从,年龄大些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往往会改变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家长动辄打断制止孩子的言行,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坏情绪,让孩子变得压抑,甚至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生活不顺利或身体劳累而心情烦躁、情绪不稳定,如果以这种心理状态面对孩子,也会把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这些都需要家长注意调整。

  专家:打断孩子是对孩子的否定

  12355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表示,未成年的孩子的心态是跳跃的,因此也更容易受成年人的情绪影响。家长如果因为职场环境或生活压力而产生情绪的不稳定,进而通过制止孩子言行传递给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心态稳定和心理健康。家长脱口而出的“闭嘴”“不许”,会让孩子产生家长不满意自己的言行的判断,更有甚者会对家长产生误会。不轻易否定孩子,是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条件,家长轻易打断孩子的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让孩子被动接受家长的负面情绪。因此建议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时,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降低语调、慢下语速,跟孩子平等沟通。(贾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