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中小学生一学期的学习已经进入期末复习阶段。期末备考,紧张的不仅是学生,家长们比孩子还焦虑,担心孩子知识点的缺漏太多,担心孩子不能专心做题,担心孩子考试时粗心大意……为了让孩子一鼓作气,期末乃至升学考能考个好成绩,很多家长除了小心翼翼给孩子当好后勤部长,更对孩子许以重奖——如果考好(或考到多少名、考到哪类学校),就给买孩子心仪的礼物或是奖励旅游等。而这样的“考好奖”,多年来已经让孩子和家长陷入考好就有奖励、考不好就挨批评的“死循环”中。

  讲述:期末复习前 先定下“考好奖”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李女士并没有带孩子出来过节,因为再过几天就是孩子六年级的毕业考了,眼下正是冲刺的关键阶段。李女士说,“六年级第二学期的毕业考试成绩非常重要,决定了孩子是否有资格进入区里民办初中的面谈环节。为了让孩子学起来更有动力,我跟孩子说,如果考好了,能进入理想的初中学校,就给他重奖。当然了,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承诺要给孩子期末奖励,这已经成了多年来我们家长和孩子的‘默契’——只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就一定给他奖励。而且随着年级升高,奖励的内容也在逐年加码。低年级的时候,孩子期末考了满分,我会奖励一些他喜欢的玩具或者图书,后来变成了电子产品,到了今年要面临升学考,孩子都说,要是还跟以前一样奖励这些,根本不算‘重奖’,今年升学的事情之后,他希望我们全家痛痛快快出去玩上一段时间,所以我们两口子早早就跟单位请了年假,只等录取的好消息出来,就兑现奖励承诺。”

  跟李女士家一样,不少中小学生的家庭有在孩子期末考试前许下“考好奖”的传统。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孩子期末考好给奖励,本来是想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现在却变成了没有承诺奖励孩子就不能安心复习的局面。所以,在期末开始前,家长就跟孩子为“考好奖”讨价还价,商定一个孩子满意、家长能承受的“奖品”,因为有赶鸭子上架的别扭心理,所以一旦孩子马失前蹄没考好,家长的抱怨也不可避免。周围很多有孩子上中小学的家庭,大多陷入了“考好有奖,考不好挨数落”的“死循环”,每每在期末前后,都是鸡飞狗跳的状态。

  学生:没有奖励刺激 复习起来动力不足

  五年级学生小越说,临近期末,同学在课间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考完试后能得到什么奖励。玩具、游戏卡、旅游这样的奖励最常见了,还有的同学更是动足了脑筋,找家长要了一个随时可以兑现奖励的承诺,也就是说考完试后不一定马上就要得到一个具体的礼物,而是随时想到随时提出,家长都得满足。其实期末得到一个“考好奖”,都是同学间互相比出来的,总有同学把自己得到的奖励拿到班里来炫耀,让大家眼红,时间长了,都去跟自己的爸妈要奖励。现在要是在期末复习前没有得到爸妈的奖励承诺,感觉复习起来都没有什么动力了。

  老师:过多物质奖励 让孩子爱攀比

  河西中心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张老师说,不少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物质奖励可以刺激孩子更努力地学习,反倒忽略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下足功夫,再多的物质奖励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期末阶段,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许下承诺,而是帮着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查找一学期以来每个学科的错漏,查漏补缺。解决了学习上的错漏要比承诺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相反,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学会攀比,一旦考试失误,挫败感更强。

  专家:物质奖励过多 会让孩子逆反升级

  12355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认为,临近期末,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是家长不理智的行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就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不理智的物质奖励承诺,其结果就是让孩子的逆反行为升级——一旦家长不能兑现承诺,孩子往往会以“不守信誉”为由,不服家长管教;家长也会因为孩子逐渐升级的“不服管教”,不断抱怨孩子——最终造成亲子沟通的困境。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方式,由物质奖励刺激转变为温情的陪伴,随时提醒纠正孩子的学习状态,跟孩子一起找到努力的方向,多一些言语鼓励,避免言语伤害。(贾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