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主席,洪理事长,全国各地分会的会长,企业家们,各兄弟院校的院长、主任、教授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聚在一起,共同见证、共同庆祝一个重要的全新的组织的诞生。南开素有推陈出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商学教育,可以说肇始于南开。南开大学创立于1919年,创立之初就有商科,1929年成立商学院,1980年恢复重建。南开大学是一所民族大学,是中国人为国家、为民族、为强国目的而创办的高等学府。今天我们熟悉的商学教育最著名的MBA品牌项目也是由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金融学家、南开大学钱荣堃教授,受国务院委托,组织相关院校共同筹划,引入中国。南开大学给中国MBA项目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沃土。
南开大学商学院有4800余名学生、12个本科专业、12个研究生研究方向,有本硕博层次完整的学位培养体系,不仅是南开大学学生最多的学院,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商学教育的重镇,也是南开大学作为一流建设、重点建设的学科。因此,以南开大学商学院作为中国HRD俱乐部京津冀分会成立大会的举办地点,与南开商科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使命紧密相连,意义非凡。
我们热忱地欢迎来自工商界的企业家们进入学校。面对新时代的深刻变革,南开商科教育始终紧握时代的脉搏,寻求转型、升级和突破。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新时代新课题的挑战,来自于拥有深厚积累的企业界人士的经验。他们有对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深刻洞察、独特见解。此次学商人才汇聚南开大学商学院,实践经验与新时代新课题激烈碰撞,不仅能够成为商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和宝贵矿脉,还可以打破企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成见和壁垒,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共创、共振、共融。
人力资源领域中的“旋转门”机制,广为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美国政商、学商、学政领域,可以通过互换岗位实现人才的多元发挥,进而实现人才所在领域实践知识、政治知识、理论知识的对流和转移。这个“旋转门”机制值得我们对今天的商学教育、对企业进步进行思考时,大加利用。我们可以借鉴 “旋转门”人力资源创新的模式,来实现知识的对流与共融。管理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对流的方式和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我们今天举办的论坛、研讨会,也可以是企业家进课堂,教授进企业。除此常用方式之外,“旋转门”机制的另一种应用在于企业、高校、甚至国家现行制度之下的人才交流互换,通过人、岗位的移动,带来知识的共融与创新。国家倡导的协同创新的战略,就是倡导高校能够跟业界、跟特定的专业形成联合的共创平台。很多高校都在寻求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把产业的、社会的各种研究的力量和人才,结合高校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虽然困难,但也在拓展。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在主动寻求知识的对流。比如,很多企业家热衷于参加马拉松、越野跑,甚至是竞技体育,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体育项目的教练怎样带队伍、怎样在高度压力之下应对挑战,在体验中实现对流。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军事化、游戏化、旅游式的学习寻求对流,这些都属于非惯常环境。我们除了课堂的、静态的、自我的修读,越来越多地运用着非惯常环境下的持续的知识交流来促进理论创新,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这样多种多样的知识旋转,都值得我们关注。当然,在现实中,知识旋转也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企业界批评学校理论脱离实际,现实的难题、热点得不到关注。另一方面,学校的教授认为中国企业虽发展步伐较快,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没有认识到理论本就是抽象的,应该还原场景,创造性地应用。这种双方都抱有成见、抱有壁垒的交流必须要打破。
在公元9世纪,阿巴期王朝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智慧宫。智慧宫的成功经验,应该启发企业家,启发我们这些理论作者,中古世纪的人们都能突破语言障碍、宗教限制,实现知识的旋转,我们今天所描述的学企隔阂不应该成为阻碍我们知识对接、交流的障碍。我们应该努力寻求知识的共创、共振、共融。所谓共振,就是大家互相之间不怕有分歧,应该通过交流辩论,实现对于论题的共同关注。有了共同的关注,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就不至于研究的课题与实践没关系,从而实现这种知识的共创,然后把一些课题再通过类似今天这样的场合,能够为我们的企业家所共享,在他们的实践中去检验、去提升,从而实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共融。
我想以上正是我们站在学校、站在商学院的变革之中,正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为何我们怀着这么大的热情,欢迎几百位全国的企业家们走进校园。
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南开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与中国HRD俱乐部京津冀分会的合作,实现更深切的知识对流;展望未来,能够推动学商之间的和谐共创、共振、共融,无论是中国企业的成长,还是商学院、商学教育、商学理论的进步,都有我们双方共同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