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喝一杯冰饮,吃一根雪糕,是否感觉很爽快?但值得注意的是,贪食冷饮极易造成冰箱性胃肠炎。

  入夏以来,各种胃肠疾病频频发作,各家医院的消化科病人明显增多,其中原因离不开人们过度依赖冰箱,贪食冷饮,从而造成了胃肠系统的损害。

  冰箱性胃肠炎,实际上,医学上并没有这一疾病,这是老百姓平时的称呼。

  “冰箱性胃肠炎”本质上就是急性胃肠炎的病因之一,主要是指患者在食用了在冰箱贮存过的食物后引发的急性胃肠炎。

  病因:细菌感染+冷刺激

  目前,冰箱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生活上,人们对冰箱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特别是进入夏季,人的胃肠功能普遍减弱,人们习惯于在冰箱中长期储存大量食物,或者为解暑热,贪食大量生冷的食物、饮品。

  引起“冰箱性胃肠炎”的机会增多,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食物贮存时间过久: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久,各类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就会在湿冷的环境中滋生。取出食物若未经过加热即食用,细菌就会入侵胃肠从而引发“冰箱性胃肠炎”。很多人都认为冰箱内温度偏低,细菌不容易存活,其实不然。

  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一般在-18℃左右,虽然可以抑制许多细菌,但不表示能够完全灭菌,如沙门氏菌在零下的温度中繁殖能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能存活。

  2。生冷食物与人体差异:每到夏季,人们贪一时爽快,不知不觉中进食大量冷饮冷食。冰箱贮存食物的温度一般为2℃—8℃,人体胃肠道的温度为36℃—38℃,这些冰冷的食物大量进入胃肠道后,冷刺激使胃肠道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顿减,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而发生腹痛;而且痉挛还会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出现腹痛、腹泻等。

  症状:腹痛+腹泻+呕吐

  “冰箱性胃肠炎”的临床典型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呕吐,少数伴有发热。虽然“冰箱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但容易与其他类型的急性胃肠炎相互混淆,临床诊断须进行鉴别。

  “冰箱性胃肠炎”多与细菌感染有关,且对所有人都易感,临床容易误诊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但须注意,引起“冰箱性胃肠炎”的前提是患者发病前进食了冰箱中贮存过的食物或大量冷饮。因此,临床诊断接诊医生应仔细问诊,避免误诊误治。

  治疗:禁食+补液+综合治疗

  目前,针对“冰箱性胃肠炎”的治疗,与一般急性胃肠炎的治疗相似。主要有三部分:

  禁食、补充体液以及对症治疗

  1。禁食:患者发生腹痛、腹泻、呕吐后,应马上禁食,特别是已经感染的食物,严重患者应立即就医。通常在以上症状平息后的24小时后可恢复进食,但也要注意尽量食用清淡的、易消化的食物如清粥等,避免食用酸辣、油腻的食物造成对胃肠道的再次伤害。

  2。补液:腹泻、呕吐容易使人体中的水分、钾、钠以及葡萄糖大量流失,“冰箱性胃肠炎”患者须进行体液补充,避免脱水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液体主要包括0.9%生理盐水、5%葡萄糖液体、电解质、胶体等,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选择自主口服补液,病情较重患者须进行静脉输注,以实现快速补液的目的。

  3。综合治疗:除了针对“冰箱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进行治疗外,还须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①如患者出现明显的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引起“冰箱性胃肠炎”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及耶尔森菌,临床常用的药物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黄连素等。

  ②少数患者伴有发热症状,可进行物理降温,严重者可服用药物或静脉输液快速降温。

  预防:冰箱保鲜+分区+定期清洗

  “冰箱性胃肠炎”是可以避免的,日常生活中对冰箱贮存过的食物加以注意,不要过于贪食冷饮,“冰箱性胃肠炎”就不会“找上门”了。

  预防“冰箱性胃肠炎”,主要从以下几个小细节着手。

  1。保鲜:从源头遏制细菌的侵入。人们现已经习惯将食物放入冰箱以求保鲜保质。须注意,将食物放入冰箱前,特别是已开封的食物,必须确认其未被污染,保证食物的新鲜、干净。

  此外,熟食、肉类等容易腐烂的食物在冷藏室中贮存一般不能超过24小时,取出后须加热方能食用;而冷饮、雪糕等,不宜食用过多,特别是胃肠系统功能不佳的儿童、老年人以及胃病患者。

  2。分区:将冰箱内的生食、熟食分开放置,防止食物之间的交叉感染,最好做到每样食物在冰箱中放置均有单独包装,如使用保鲜膜将食物隔开。

  3。定期清洗:冰箱不是“消毒箱”,须定期清洗。长期堆积食物的冰箱,虽然比较低温,但仍易滋生细菌,定期清洗冰箱,能够有效地防止细菌的污染与传播。(穆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