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是正午,咸阳北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彩超诊室外排队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精神矍铄的晏送麟主任正一边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一边耐心回答患者问题,腰杆挺拔、声音洪亮、思维敏捷,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今年74年的晏送麟从事医务工作已有56年,先后在多家医院工作过,曾任西沽医院院长、红桥医院院长、天津市技术影像学会副会长等,是患者口中“热情善良、医术高明的好大夫”,也是一位学术专业、业务精通的超声医学专家,亲身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红桥区基层医疗设施、学科建设、百姓健康意识、就医感受等方面的发展、进步。

  1962年,晏送麟从天津卫校毕业后来到了红桥区新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初到医院时,医院简陋的办公环境和医疗设备让她至今难忘,“十来个大夫挤在几间小平房里,屋顶一台吱吱扭扭的老式风扇,屋里两张四方桌子就是诊桌。大夫们日常看病只能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老三样儿和从医经验进行诊断。”晏送麟回忆道,“那会儿,注射器还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完后都要清洗消毒。医院比较小,人多的时候患者得举着吊瓶回家输液,更没有120急救车,常有半夜来敲门说家中有病人突发疾病或孕妇临产的,大夫们得拎上医药箱跑着去出急诊。”

  1979年,晏送麟参加了市里组织的B型超声波学习班,系统学习了B超临床影像检查、诊断技术,成为一名超声科医师。提起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基层医疗服务带来的显著变化,晏送麟十分感慨,“诊疗设施、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完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也渐渐多了起来。就拿红桥医院来说,医院占地面积从4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3万平方米,开放的床位达到了340张,拥有540余名医务工作人员,其中近70%是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超40%。医院的学科建设也更加完整,由最初简单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细化为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等,还引进了核磁共振、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四维彩超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诊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005年退休后,晏送麟被多家医院返聘,每周五天都应诊服务,这一干又是10多年。“以前,人们是小病扛、大病拖,实在不行才来医院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健康需求从最初简单的治疗疾病,逐步向疾病预防和身体保健转变。”晏送麟说,“政府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投入逐年加大,除治病住院有医保报销外,百姓还免费享受预防接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大肠癌筛查等18项公共卫生服务,日常生活中,更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随时为健康保驾护航,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越来越强!”

  为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医疗服务大变样感到自豪、欣慰的同时,晏送麟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超声科医生的职责。虽已年过七旬,但她仍坚持每天学习,并时常和学生们交流探讨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应用。在晏送麟看来,“要想当好百姓健康的守护人,就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帮助患者提早发现病灶,才能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王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