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8421工程”

  “8421工程”是本市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推进,为有效推动本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依托小学、初中、高中和青少年体育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一项体育措施,是完善本市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体系和训练运行模式的重要保障。

  “8421工程”组织框架

  1、每个区择优选定有较好体育基础的小学8所、初中4所、高中2所与青少年业余体校建立成本区的“8421工程”青少年训练体系。推动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与业余体校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小学——初中——高中课余训练和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体制的完整衔接、体育人才“一条龙”的系统培养。  

  2、建立推动“8421工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体育、教育部门在工作管理、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配备、学生招生、训练保障等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推进相关部门、学校不断创新、改革,总结探索发展青少年体育的经验及新路子。

  3、各区应将“8421工程”建设纳入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列入推进学校体育和青少年运动训练的重要工作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工作的发展。

  “8421工程”全知道

  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和工作规范

  1。学校应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对开展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工作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2。开展学生运动训练活动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较好。有1-2个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水平,形成优势项目,技术水平保持本区的前列,同时具有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能力。  

  3。应选择较高水平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学校应具有较完善的体育场或训练馆,配备可满足学校运动队训练的器材和装备。

  4。学校要把体育经费列入年度财务计划,使学校运动队训练、竞赛活动有稳定专项经费保障。  

  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较强,每个运动项目的训练配备2名具有较高专项训练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形成运动项目优势的师资团队。  

  6。学校运动队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一般持续保持2个以上的年龄段学生运动员梯队。每个运动项目具有20名以上的学生运动员,保持运动队训练学生的稳定性。  

  7。学校运动队按照《青少年体育训练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制训练计划,科学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训练活动。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按照学生身体成长、生理发育和青少年运动技术发展规律,科学实施训练教学,打好基础,稳步提高。

  8。要充分利用课后、课余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运动项目训练,提高体育训练效率。运动队原则应每周训练5次以上,每次1.5小时以上。

  9。按照各区“8421工程”的布局,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及中小学与体校,要制定完善的学生培养、输送、升学招生的“一条龙”衔接制度,签订协议书,确保优秀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衔接。

  各区业余体校职责

  1。加强各区青少年体育学校的建设,按照有关要求要突出做好体校的机构建制、场馆建设、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区体育、教育部门及学校的各自优势,协同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学校的发展。  

  2。各青少年体育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青少年体育训练大纲》,认真组织实施青少年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体校教练员在搞好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注重建立与中小学进行项目的训练对接,有计划地对布局学校的运动训练进行技术指导。

  组织管理相关章程

  1。建立本市“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督导制度。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成立此项工作的督导机构。各区也应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

  2。相关部门每年对各区“8421工程”推动工作进行评估,并将根据各区工作的发展水平,给予各区及相关学校专项经费的资助,专款专用。

  3。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丰富青少年竞赛活动内容,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举办各类“8421工程”学校校际之间的比赛,各相关学校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和寒、暑假期青少年训练营活动。

  4。切实加强“8421工程”学校的安全保障体制。建立学校学生运动意外伤害事故专项险种,形成包括训练竞赛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

  5。做好“8421工程”学生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的注册工作,确保带训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相对稳定。同时,对参加训练的学生每年实行登记备案与注册工作,并上报市体育局和市教委,杜绝青少年体育人才流失。

  6。建立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学生运动员升学的保障政策。对“8421工程”高中布局校的学生运动员给予政策支撑,优先录取到天津体院或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学习。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的精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深化“体教结合”,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市体育局和市教委的督导下,本市已经建立了“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

  南开区

  为推进南开区“体育强区”建设,深化“体教改革”,南开区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建设,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由风湖里小学等8所小学、第九中学等4所初中、南大附中等2所高中以及南开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构成。各学校除了确保每周训练教学保持5次以上,开展青少年训练、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外,南开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还要确保足球、篮球、排球、击剑、跆拳道等15个训练项目的布局,每个项目设置两个年龄组以上的训练梯队,配备相关训练器材和装备。  

  同时南开区还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做好学生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的注册工作,丰富青少年活动内容,杜绝体育人才流失。  

  东丽区

  为落实“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不断深化体教结合,努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东丽区相关负责同志深入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倾听全体教练员对青少年业训工作意见和建议,了解业训实际困难,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座谈的目的是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好基础,树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通过全体教练员的不懈努力,推进体教结合。

  东丽区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借两个转型发展的契机,以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全区12356工作思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现东丽区竞技体育新跨越。一是在政治上要保持清醒,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借势乘势发展,提高大赛成绩,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二是要围绕提升综合素质做文章,储存正能量,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履职尽责,以一天不耽误的精神扎实做好业训工作。三是行动上要自觉,发扬“钉钉子”精神、“立马就办”的工作作风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态度,打牢培养人才基础,自觉投身到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和输送人才的工作中,抓牢抓实,抓出成效,推动东丽区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健康东丽、美丽东丽作出新的贡献。

  红桥区

  为了能够落实“8421工程”,本市将定期对青少年训练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红桥区的工作,天津市体育局业训评估检查小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红桥区的业训工作布局合理,区各业体校都能够完成自身的任务,以及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今后,红桥区将努力做好“8421工程”和青少年训练基地的相关工作,高质量抓好青少年业训工作。

  全区对于“8421工程”情绪高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一定抓住大好契机,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红桥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宝坻区

  宝坻区为了进一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区内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专门举办了“8421”业训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班,区内50多名中小学体育老师参加了培训。  

  培训期间,宝坻区邀请天津市田径管理中心负责人,针对运动训练计划的安排和教案的编写、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此外,田径项目在宝坻区有着悠久的传统,恰逢“8421工程”这个契机,区内小学生田径比赛更是得到了广泛开展。今年,来自区内8所“8421工程”小学的19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此次比赛按照性别、年龄设置了8个组别,每个组别按照长短跑、跳绳、立定跳远4个田径项目的综合成绩取前16名。经过激烈的角逐,顺驰小学、景苑小学和新开口小学获得团体前3名。  

  本次比赛的举办,充分展示了宝坻区“8421工程”学校顽强拼搏的运动精神,为进一步发展校园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发掘竞技体育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宝坻区现有常年参加足球活动的人口近万人,随着足球文化的推广及普及,宝坻区出台了关于推广青少年足球运动的“8421工程”,让足球走进校园。

  和平区

  为合力推动“8421工程”布局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体育局领导决定充分发挥体育界“五老”作用,对青少年体育业训工作进行检查与督导。在市关工委相关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下,对各布局学校的训练场地、训练人员、训练时间、训练经费“四固定”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市体育局关工委督导工作专家领导小组,对和平区“8421工程”落实情况给予了高度赞扬。在这其中,岳阳道小学的排球馆和新乒乓球运动场馆更是颇具特色,专家组还为岳阳道小学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与完善“8421工程”建设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滨海新区

  在滨海新区,与“8421工程”相关的学校达到了45所,这些学校已经将“8421工程”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目的就是要为天津市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滨海新区的浙江路小学,该校的四个重点项目为:田径、排球、击剑和游泳。在师资配备、场地、经费投入,学生参赛情况都已经进入良性循环。“8421工程”督导小组对该校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学校整体体育发展给予了肯定,并希望学校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快提升浙小的体育水平。

  合理布局建设校园足球的强大网络

  今年,天津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体育局、团市委联合下发《天津市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行动计划(2015—2017年)》。天津市将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校园足球网络,到2017年,建设200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1—2个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使经常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达到15万人。

  该《计划》指出,将重点建设一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列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适度加大体育课学时比重,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足球课,建立校园足球课外训练制度,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足球队,提高训练水平,鼓励组建女子足球队。

  实施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程。鼓励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足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及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退役足球运动员及志愿人员担任兼职足球教师。聘请国内外优秀足球教师或教练员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任教。建立天津体育学院足球学院,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鼓励学生主修、辅修足球专项,培养高素质足球教师。到2017年,完成1200名校园足球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工作。

  完善中小学足球特长生招生考试政策,适度扩大足球特长生招生规模。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加快建设和改造校园足球场地。鼓励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设施。依托学区、学校建立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中心。新建体育场地应首先考虑建在学校内或者学校周边。采取新建场地、改建现有场地、租用社会场地、共用社区场地等多种方式,统筹解决校园足球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

  建立教育系统校园足球运动员与体育系统足球运动员注册信息系统共享互通机制。到2017年,形成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深度融合、资源共享的校园足球工作机制。

  这些举措的实行,将使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受益匪浅。在享受足球运动乐趣的同时,还能让个人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本市青少年足球普及发展工作,已经基本形成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