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返乡青年的守望

 

他说,每一个北漂都有一个在北京扎根的梦,华灯璀璨,流光溢彩。而他的梦从来不是在北京扎根,他是在乡土里长大的,他的根在那,梦也在那。2014年初,北漂半年的董海战毅然返乡,倔强地坚持而又期盼着,属于他的乡土梦。

 

七弯八拐下,车开进了辛口镇毕家村。几间低矮的瓦房,被砖墙环围着,木板钉成的院门用红漆刷了刷。在这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小院里,董海战早已久候。这里就是他返乡后一直住的地方。

 

董海战来自山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父母靠种地养大了他。2009年,复读两年的董海战终于考上大学,远赴内蒙古。“当时压力特别大,毕竟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大学里的董海战拒绝再向家里要一分钱,他找兼职,摆摊,后来直接办了个校园旅行社...“起初确实是基于压力,后来发现自己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的“闲不住”让他解决了大学里的所有花费。之后,他认识了现在的对象欢子,同样出身农村的欢子对董表示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毕业那天,董跟欢子说他想去北京看看,欢子说好。于是两人跌跌撞撞地在北京漂了半年。“其实很多选择都是只有试过了才知对错”,董海战后来回忆说,“我是个受不了朝九晚五打卡的人,憋屈,总感觉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别人身上,而欢子当初是跟着我才来北京的,租着七平米的隔间,两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连翻个身都做不到...我一个大男人吃点苦无所谓,可实在看不下去她跟着我受苦”。

 

“欢子是支持我的,一如既往,还说愿意用她家种萝卜的地资助我创业,她对我总是这么有信心”,说到这,董的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年初,承受着四周的异样眼光,被看做是失败者的董海战跟着欢子回到欢子的家乡毕家村,开始种植沙窝萝卜。

 

返乡创业时 用互联网思维卖萝卜

 

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本就以产沙窝萝卜远近闻名。而辛口镇的毕家村拥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积600多亩,其中一百多亩种萝卜,亩产能达八千斤。

 

“起初真的什么也不会”。董海战大学修的是工程安全,同学都去了煤矿工作。而对毕家村来讲他是个外地人,做事总会遇到成倍的阻力。“所以当时心里就憋着一股劲,要学种萝卜,学做网站、做美工、做活动策划,总之一定要做出成绩来。”

 

董海战刚来毕家村时还是去年12月,正赶上沙窝萝卜的收获季节。他先是搜集调研沙窝萝卜的历史、销售状况和种植方式,又根据沙窝萝卜的特性和市场情况总结出一套销售方案,“其实就是做品控,高定位,然后拿到网上卖,我也没想到成功的那么快。”董海战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卖出了3000箱萝卜,销售额达三十多万。对此董海战也特别做了解释,“你别拿农民赚的钱跟城市里的月薪比,农民的收入是一年下来种地的钱,我这个月卖收成赚了钱,但前半年地里萝卜还没长成,那是一分收入也没有的。”不过他也承认,就收入来讲势必比当初北漂的月薪四千好很多。

 

之后董海战就带我往地里走,路边的大棚格外醒目。“沙窝萝卜的特色在于反季节种植,所以保温很重要,这些草席的作用就是调节大棚里的温度。所以早上要来棚里掀开草席,下午则要来合上,天天如此。”

 

他说,来他这买萝卜的,大都是对沙窝萝卜有一定了解的,吃过了还想再吃,所以董对萝卜品质的把控十分严苛,每个棚里产出的萝卜都要先尝一尝,有偏辣的都扔掉,“注重口碑,这样才能有回头客”。

 

在他看来,村里都是种植规模较小的散户,缺乏销售渠道和技术指导,村民们基本是在靠收购商吃饭。于是,他在用互联网卖萝卜大获成功之后,着手创办了自己的合作社,如今已基本覆盖了毕家村一百多亩的萝卜地。“小伙子很能干,人家萝卜卖不出去,他卖的特别好,别家一般从城里回来的都不下地,他却老往地里跑,和我们都一样干”,村民们这样说着。他们愿意相信他,把萝卜交给他去卖。

 

当天正逢董海战要出货,一位北京的大客户订了整整一百箱的沙窝萝卜。整个下午,两家人都在忙碌着包装萝卜。包装用的仓库,以前是农院里唯一的客厅,如今堆满了纸箱和袋子,几无落脚之处。面包车是欢子家与外互通的唯一交通工具。为了装货,车的后座已被卸下。欢子爸和董海战驱车赶往几公里外的德邦物流站点。路上董海战抱怨说,物流一直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痛点,承载大的物流站点太少。一般散货可以走其他快递,超过10箱的大客户就得用德邦物流,但整个镇就这一家,所有人都守着它往出运货,所以还要排队,会经常耽误客户的订单。到了地,物流站的师傅二话不说过来帮忙卸货,已是熟练至极。其间,董看到箱子上有灰土,赶忙用袖口来回擦拭,直到干净些了才罢休,“不是强迫症,只是这是寄给客户的货,总得用些心”。看到自家满满一车的萝卜即将卖出,连一路上略显拘谨的欢子爸,也露出了敦厚的笑容。

 

“现在的农村,种的人不会卖,卖的人没有货,两边利润也无法协同,新媒体是个机会”,经历了这么多,董海战自己总结道,“利用互联网卖农产品,全国有很多,但大家也都停在探索阶段”。

 

今年年底,董海战利用微博平台发起“沙窝萝卜网络文化节”话题,号召各地网友来津参加萝卜节活动,体验大棚采摘的乐趣。结果反响热烈,话题阅读量一举突破千万,讨论量也超过五千。

 

12月7日,董海战在家门口接待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140多名网友,才艺表演,萝卜采摘,吃大锅饭,这是一场关于萝卜的盛宴。活动同样引起了新农人协会的注意,老师们对董海战的建议是,“做农业不是一个赚钱的项目,所以你首先要想清楚,还要坚持。”

 

而董海战觉得,他不怕坚持,也耐得住寂寞。离开城市回到农村,本身就要耐得住寂寞。他就是怕别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沙窝萝卜,所以他希望城里人能多来农村转一转,他笑着告诉我,他有一个野心,“我想请全国人民吃沙窝萝卜”。

 

“瞧着吧,新农人现在还只是个零散的圈子,但星星之火是会燎原的”,董的眼睛闪着光,“总有一天,甚至不会太久,城里人会回归农村,感受农村的,而我们这群人要做的,唯有守望而已”。

 

感谢观看本期《印象》!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邮箱gaowei@tjmail.sina.com.cn

 

新浪天津新闻频道出品 策划: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