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母亲节特别策划:最美母亲割骨救女

 

22年前,为治疗女儿的先天性脊柱侧弯,仁翠敏将自己的骨头作为骨源,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走上手术台,最终从自己身上取下5块骨头,安放在女儿的脊柱上,撑起了女儿弯曲的脊梁。

仁翠敏以坚毅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引导女儿走出残疾带来的心理阴影,鼓励女儿勇敢面对现实。

 

残缺的“维纳斯”

 

1980年10月17日,仁翠敏的女儿吕娜出生了。还没有看清女儿的模样,她就得了产后大出血,在昏迷中被抬入病房急救。7天后,她第一次见到女儿粉嘟嘟的小脸,成为母亲的幸福让她感觉眩晕,一切看来是如此美好。

“当时哪想到女儿会得病?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心里可高兴了。但吕娜一岁时还不会走路,坐着的时候总是歪着,当时我们也没多想。后来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亲戚来家串门,发现孩子的情况后,对我们说孩子身体可能有问题,建议我们去医院检查。”仁翠敏说。

几天后,家里接到了医院的诊断书——先天性脊柱侧弯。医生把仁翠敏和丈夫叫到一边,详细解释了病情的严重性,告诉他们,这个病属于先天残疾,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病情也会越来越重,弯曲的脊柱可能压迫神经导致瘫痪,甚至压迫心脏造成死亡。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这个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透过乌云的曙光

 

那一年,吕娜8岁。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家里人在看电视时得知一个消息,天津市红十字会医院能治先天性脊柱侧弯。仁翠敏知道后,兴奋得一宿没睡。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纠结突然释放,她感到女儿有救了。

“我们马上给红十字会医院写了封信,详细叙述了孩子的病情。没过几天,医院回信了,告诉我们尽快去做检查。”说到这里,仁翠敏的眼睛一亮。

女儿住进了医院。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决定为小吕娜做手术。方案有两个:一个是钢棒支撑术,就是用钢棒把女儿弯曲的脊柱支撑起来,但需要每三年换一次钢棒,以适应身体的发育。到吕娜停止发育时为止,大约需要四五次这样的手术。这一方案的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另一个是植骨融合术,就是用人的骨头做支垫,把弯曲的脊柱支撑起来,如果成功的话,不需要做第二次,骨源可以用病人自己的,但考虑到孩子还小,不能取她的骨头,骨源家属自己想办法。

仁翠敏和丈夫排除了第一种方案,他们不能让孩子独自去承担那么大的风险。“当时家里很穷,给女儿治病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哪有钱找骨源?即使有钱,谁乐意把自己的骨头拿出来给别人?”仁翠敏说。

“孩子爸爸决定取他的骨头。我坚决不同意,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万一有什么闪失,这个家可怎么办?我告诉他,取我的骨头。”

 

知道痛才明白幸福

 

主刀医生先从仁翠敏身上取下骨头,再给女儿植入。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不能麻醉,否则骨头不能用。取骨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锤子一点点凿。

锤子一下下凿在仁翠敏的胯骨上,如同凿进心里,彻骨的疼痛让她的汗水浸透了衣服和床单。医生说忍不住可以喊,但仁翠敏咬着嘴唇,没有出声。

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仿佛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仁翠敏至今清晰记得锤子凿下去的声音,迟钝、单调、刺耳。躺在手术台上,她没有流泪,反倒有种释然的感觉。这5块骨头可以改变女儿的一生,她觉得值。

漫长的两个小时过去了,仁翠敏被推出手术室回到病房。此时医生给她注射麻醉药以减轻痛苦,但麻药已经完全派不上用场了。仁翠敏已经痛到麻木。

头三天里,她整晚失眠。每天,医生都要把被汗水浸湿的被子拿走,换一床新的。

“后来伤口因为感染没长好,产生淤血,是医生用管子给抽出来的。”仁翠敏用双手在胯骨的位置比划了一下,“现在天气变化的时候,这里还感觉疼。”

 

冲破阻力顽强生长

 

中考时,吕娜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体育考试,她升高中考大学的梦破碎了,情绪降到冰点。

“我和她爸爸商量,虽然孩子不能上大学,但必须有一技之长,这样才会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不至于自暴自弃。”仁翠敏想得很周到,她决定让吕娜去学医。当年,吕娜成为蓟县卫校的学生。

为锻炼吕娜的自理能力,仁翠敏和丈夫从未送过她上学。身体矮小的吕娜,每次都要骑自行车走20里的路。吕娜是个争气的孩子。在卫校的3年时间里,她学习十分刻苦,包揽了学校设立的所有奖项。

1998年,吕娜毕业回到清池四村,开始了行医生涯。此时的吕娜,已经彻底摆脱了残疾带来的困扰,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行走在山路上,走得坦然而开心。吕娜先后被评选为蓟县残联代表和“十佳文明县民”。

 

如今,吕娜的女儿已经6岁,是全家的大宝贝。为人母的吕娜像当年母亲对自己一样,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女儿的身上,希望她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所在的清池四村也整体搬迁,全家住进了蓟县新城。小区里清洁明亮,全村人住在同一幢居民楼里,关系更近了。吕娜和丈夫一起动手,装修了房子,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生活的道路越来越平坦,每一个脚步都走得如此坚实。

 

新浪天津新闻频道出品 策划:马凯 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