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习远平
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杨振宁回忆去美国留学前,父亲送他的情景
我和父亲并不亲密。我出生3个月后,父亲就奔赴德国留学,等先生回国时,我已经11岁。父子俩虽然生活在一起,但真正相处的时间很少,其间还经历过长达13年的“冷战期”。——季承回忆父亲季羡林
父亲几乎终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我们一起休闲玩耍。他收藏的许多字画,我们也没机会看过。有一次,母亲建议父亲为我们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藏画展。他认真而通俗地向我们介绍着那些古代画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各自书画的风格。——邓小兰忆父亲邓拓
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床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吴冠中回忆父亲送他入学时的情景
所谓父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感叹她与父亲的关系
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爱朋友爱热闹爱主持别人的事情。父亲对家里人都严厉得很,尤其对作为长子的我格外严厉。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因患胃癌去世。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但面对父亲的死我却无法解脱。——贾平凹
我特别后悔,年轻的时候和父亲不亲。在军营中长大,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那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没有闲聊,到了我四十多岁,有刨根问底的意识的时候,他的生命已经没有给我这个机会了。——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