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黑车行动查处专车、沈阳千辆出租车罢工抗议、北京将专车定性为黑车、天津客管办严厉打击专车……连日来的多起事件,将专车这一新兴事物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专车为何遍地开花,又为何被多方抵制?(专题制作:苏娟)

  • 专车多地遭遇“围剿”

      互联网专车的管理上,北京比上海祭出了更为严厉的一刀。目前,北京执法人员查到的所有使用滴滴打车、易到用车以及快的打车软件来提供专车服务,全部属于“黑车”运营。
      同样,天津市客运交通管理办公室近日也发出通告,严厉打击利用“专车”软件组织非法运营的行为。

  • 动了谁的奶酪?

    在国际上日趋流行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预约出租汽车的大潮下,中国市场为何遇到如此大的阻力?在看似为不同目标群体服务的定位下,互联网专车多大程度上动了传统出租车的奶酪?增量和存量的市场又该如何协调发展?

  • 专车该不该被定义为黑车

      对于方兴未艾的专车行业,一旦专车被认定为“黑车”,滴滴打车、快滴打车、易到用车这样的服务提供商将面临生死挑战。   
      滴滴打车方面表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预约专车是一个新生事物,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缺乏一个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规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可能认为无法可依,我们希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整个行业长远、有序、健康的发展。

  • 争议从未间断

      自去年美国Uber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及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相继推出专车服务后,关于专车是否合法合规的争议从未间断过。部分打车软件公司一开始曾尝试将私家车整合,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专车预约服务;目前则是更多的通过打车软件公司(提供信息和渠道)与汽车租赁公司(提供车辆)、劳务公司(提供司机)、用户签订四方协议提供专车预约服务。从目前上海和北京相关部门的表态来看,对于这两种模式的合规合法判定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分歧的地方。

  • 是否安全

       相关部门对专车担忧的另一方面是安全问题,包括保险赔付等,这也成为外界将专车划归“黑车”行列的重要原因。
       对此,滴滴打车相关人士表示,专车和黑车不是一回事,黑车的信息不透明,价格不透明,无人监管,而专车是经过严格审核的,价格相对透明,并且有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同时,滴滴专车实行双重保险,一旦出现事故,不仅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等渠道获得赔付,滴滴打车自己也设有保险基金池,给予一定金额的赔付。

  • 亟待行业新规范

      2015年以前,在出租车行业缺乏一个全国层面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各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但从今年1月1日起,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弥补了这一空白,该规定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预约出租汽车的实践经验,针对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面向不同人群需求的新型服务业态,从为市场提供多样化、差异性服务的角度出发。   
      专家表示,类似专车这样的模式将是未来城市交通的趋势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详细]

  据悉,天津客管办制定的禁止“专车”非法运营的有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禁止以“嘀嘀打车”、“快的打车”、“嘀嘀专车”、“一号专车”等名义组织或从事非法运营活动;二是禁止以汽车租赁的名义,提供出租汽车运营服务,从事非法运营活动;三是禁止以挂靠的形式把非运营车辆挂靠在企业名下,从事非法运营活动。凡违反上述规定的,市客管办将依据《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非法运营”依法处罚。 [详细]

专车是否有运营资质?

软件公司:多家手机软件专车公司规定,私家车加盟专车都要具备相应运营资质,但不是出租车运营资质,而是挂靠在正式汽车租赁公司旗下而获得的运营资质就可以。

客管办回应:汽车租赁公司车辆根本不具备出租车运营资格!如果用这样的车辆拉客一律被视为黑出租而要受罚,因为租赁公司的车只能由市民租来自己用,不能拉活儿;另外从司机上岗考核、定价合理性、发票、保险赔付等各方面来讲,专车都没有受到正规监管,不能保障乘客利益。按照规定,对这些专车一经发现将暂扣车辆,没收违法所得,并按每辆车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详细]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部门、消费者、专家、专车软件公司的各执一词,令“专车”这一新生事物的未来走向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而对于政策,“专车们”表现出了淡定自若的态度。

软件公司:我们是合法的

    滴滴专车内部人士回应称,“目前滴滴专车正在与政府部门沟通,滴滴专车的车辆和司机均属于租赁公司,因此我们的结构是合法的”。易到用车新闻发言人此前也坚称“专车并非黑车”。[详细]

媒体:慎将互联网“专车”拉入黑名单

    扶持也好,管制也罢,说到底都是为市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互联网“专车”确实需要规范与管理,但它终究与“质劣价高”的“黑车”不同。给它指引一条发展之路,是为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乃至公车改革等提供多元选择,制度设计何乐而不为?[详细]

网友:专车有什么不好?

    名为飚哥的加V网友在新浪微博中留言称:专车没有拒载,没有冷漠,没有绕路,没有挑活。车好,司机热情,服务及时,安全可靠,价格合理,何乐而不为!
    名为北方猎手的网友留言表示:所谓"黑“,没有比垄断行业更”黑“的!不就是动了垄断行业奶酪吗?[详细]

交通部:禁止私家车参与

    针对近期一些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交通运输部表示,“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详细]

  尽管监管部门已做出回应称相关服务涉嫌违法。而业内则认为,专车有望打破出租垄断,为市民出行提供新的方式。[详细]

“专车”合法化与强化监管不矛盾

从“滴滴”“快的”等移动互联网打车平台颇受用户追捧来看,这一新业态是迎合了市场发展取向的。虽然“滴滴”“快的”等预约专车出租与传统的出租车经营市场有一定的重合,但专车收费高、服务品质高,又说明了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专车”针对中高端客户及商务出租的定位,恰恰弥补了传统出租市场的部分空白。同时,“专车”也有效缓解了困扰一些大中城市多年的“打车难”问题。交管部门若只看到“滴滴”“快的”等“专车”的灰色地带,而不积极去规范这一新兴市场,遭受“懒政”的指责就是必然的。[详细]

面对出租车司机“生存难”和乘客“打车难”的呼声,是该对行业垄断的根基动刀,还是该对专车执法“一刀切”?近期围绕“滴滴专车”等引发的风波和争议,触碰到出租车业改革的深层问题,重堵不重疏、治标不治本,靠垄断利益生存的出租车行业还能走多远?

“共享经济”是否“一刀切”

因为实施准入管制的出租车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专车模式风生水起。部分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抢滩出租车运营市场,突破“街边招手”的传统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提供便捷服务,并以相对的高价格拉开需求层次。天津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在这种共享经济体系中,过去只能作为消费者的私家车主,可以将闲置车辆作为专车投入服务领域,体现了共享经济的互助性特点。

是否维护垄断利益

消费者打车难、出租车司机收入低,这样的“两头难”已是普遍现象。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出租汽车134万辆,企业8000余家,驾驶员260多万人。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规范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租汽车行业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需要通过加强顶层制度建设予以解决。然而在当前严格限制出租车牌照的背景下,出租车公司仍然能“躺着就把钱挣了”。

期盼改革终结垄断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表示,从目前情况看,不仅高端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没能满足,基本需求也属于供不应求状态。对于互联网专车项目,应考虑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应“一刀切”,只要明确相关运营资格即可。罗兰贝格汽车业务合伙人张君毅也认为,“一刀切”执法并不明智。出租车市场只有在不断挤压和对抗中,市场才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