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有关机构发布了全国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引起网友热议。“屌丝已经从一个群体演变为一种心态。”参与撰写报告的研究员李夏表示,“屌丝”一词已从网络亚文化走向现实,这一标签为越来越多职场年轻人“认领”。“屌丝”近些年在网络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传达了底层人士渴望被认同、努力发出声音、寻求社会认同感的一种心理诉求。
年轻、受教育程度偏低、离家外出打拼、没找着另一半、用安卓手机、月平均收入2917.7元,三餐花费多在39元以内……29日,北大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首部《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为职场基层的“屌丝”们画了一张像。
报告显示,有79.2%屌丝群体一日三餐总消费控制在39元以内,甚至有7.8%的屌丝自称三餐花费能控制在10元以内。
54.2%的屌丝每年的旅游基金只有500元。更多屌丝更偏好“宅”的生活,65.7%的人选择网购为主流购物方式。社交类、游戏类APP也成为屌丝“宅”的“神器”。
41%的屌丝靠网络找工作,大部分人每三年换一次工作。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每年换工作是常态。[详细]
“屌丝”最初作为网络用语,是当今中国社会中基层人员一个群体性标签,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但是,这个词汇如今已从网络走入现实,为越来越多的人“认领”,从一个群体演变为了一种心态。
研究员李夏表示,屌丝群体的出现是基于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社会利益阶层固化愈发严重,导致底层人士向上流动的空间被压缩的结果。
在李夏看来,“屌丝”报告主要展现了这一群体工作、生活、家庭、健康、社会认知等各方面的现实生态,同时希望“屌丝”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能够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平等地参与与分享现代社会成果的权利。此次北大这份报告的发布,为长期躲在网络背后一直被调侃的一群人,画出了生动而具体的画像。
“屌丝”近些年在网络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传达了底层人士渴望被认同、努力发出声音、寻求社会认同感的一种心理诉求。尽管这一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表达。因而,此次北大这份报告的发布,为“屌丝”群体正名。社会各阶层表达的诉求声音都应该受到平等的重视,对屌丝,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详细]
问:我们看到这份报告中所说到的屌丝,也就是低收入青年,他们对于自身现状不满,于是有了种种自嘲的说法。而让他们压力山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现实状况的无力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这种无力感?
答:我觉得“屌丝”这个词,它出现绝不仅仅是一个收入低的问题,其实它还包括这种无力感,还有他们感觉机会少还有自己各方面跟别人比,其实它隐含着一种社会资源少的问题。当然,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造成人的这种人格类型,就是人格面对困难有没有独立性,有没种勇气去战胜它。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很多底层没有特殊背景的青年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状态,这有一定社会结构的问题。
问:而且现在网络上的年轻人似乎经常用一些不太雅致的词来做一种自嘲,但是这些人并不是说真正的自暴自弃,很多程度上只是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有一些不太满意,这些收入比较低的年轻人怎么来摆正自己的心态?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来赢得更大的成功,来赢得属于自己的这份逆袭呢?
答:其实我们探究“屌丝”之所以在现在社会产生并且成为一个社会热词,是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如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包括贫富差距的加大,或者一些矛盾的凸显。此外,也得益于现今互联网网络文化的发展,因为网络文化相对是率性随意,同时确切的责任追究似乎是相对薄弱一些,所以导致这方面的一些调侃、自嘲,甚至这些说法一下子风起云涌。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收入少或不尽如意的群体,是不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社会思潮中迷失自己或就此沉沦,这是当代青年不应该取得的一种态度。我们可以自嘲,可以调侃,但是该奋起该厉行的,还是要有奋发向上一种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