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海河,风劲扬帆,天津进入两会时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天津两会不变的焦点。从“启动之年”到“深入落实”,从“深度合作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到“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再到“取得丰硕成果”……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我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同表述,映射着这一系统工程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不同阶段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实践。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主战略、大战略。百尺竿头再登攀,中流击水看起势。在岁末年初、收官开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排在首位。

  纵深推进,须走深走实。如何在“深”“实”上下功夫?如何在协同大文章上找思路?记者就此采访了出席今年天津两会的代表委员。

  聚焦两个重点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与北京通州、河北廊坊“零距离”,作为北京到天津的“第一站”、京津之间“桥头堡”,做好“协同”大文章,武清区有底气。仅2022年,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在津新设机构就有203家设在武清,累计落地的北京重点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142亿元。市人大代表、武清区委书记刘惠介绍,“武清区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谋在先,干在前,在京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平台等,前移产业引育端口,精准对接,引凤栖梧。”同时,通武廊“小京津冀”改革试验持续走深走实,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完成建设,15个教育共同体、联盟校紧密合作,通武廊区域通办事项逐步增加……民生福祉越来越多,惠及三地百姓。

  结合天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谈及如何在走深走实上持续发力,刘惠表示,“武清将锚定目标、聚焦重点、寻求突破,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锚定‘先行示范区’目标,争当‘主力军’,聚焦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协同化同城化两个工作重点,在主导产业、标志性项目、产城融合等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刘惠介绍,武清将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坚持“一核、多点、全域”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京津产业新城,强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双高引领”,强化“链主”带动、创新驱动,打造科创人才和高端产业聚集地。在持续推进通武廊现有合作基础上,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准、政策统一上下功夫,推动“小京津冀”区域合作做深做实。同时,推动佛罗伦萨小镇新商圈与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互联互动,以“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展现武清大作为、强担当。

  做好协同文章加快三个转化

  “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摆在‘十项行动’的首位,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市人大代表、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我们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加快交通、产业、文旅等领域优势转化,在推进实施这项行动中展现担当作为。

  殷向杰表示,要推动交通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牢牢把握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乘京唐、京滨高铁开通运营的东风,深化“京东黄金走廊”共建,加快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高铁枢纽站站前区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用好“专业突击队+大兵团作战”招商模式,年内新引进北京方向实体项目30个以上。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企业──联恒工业(天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企业──联恒工业(天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要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科创优势,打造科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殷向杰表示,我们将围绕服务我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动力电池、智能装备、汽车配件3条产业链强链补链,打造“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依托“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等载体,强化创新主体引育,着力建设248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年内确保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达到110家。

  殷向杰说,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打造服务京津大市场的重要功能区。做优宝坻老城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等文旅精品线路,强化京津冀区域文旅协同与旅游推介,推动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市场联动。实施小站稻“收储+”、“三辣”唤醒、农林融合等项目,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好京津两大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

  拓展协同领域注重深挖潜力

  “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空气质量方面,继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迈入‘30+’阶段;2022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水环境质量方面,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市人大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介绍。

  温武瑞表示,今年要进一步拓展三地协同的领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动能源、产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结构继续优化调整。同时,继续推广绿色低碳的技术试点示范,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和“无废城市”建设等,共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在巩固完善现有有效机制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深挖潜力,在大气方面,将紧紧围绕着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进一步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为抓手,秋冬季聚焦PM2.5和重污染天气的治理,夏季聚焦臭氧污染的治理,全年紧抓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开展攻坚,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水的方面,主要是巩固扩大劣Ⅴ类水体消除成果,加强流域治理,继续完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水生态质量。

  健全科教协同持续推进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建设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还是要靠创新驱动。”如何用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再续华章?市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冀有虎认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科教协同,持续推进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建设。

  经过调研走访,冀有虎发现,京津冀在科教协同方面缺乏一致步调,比如,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缺乏系统发展,人才培养与交流、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三地支援共建大学缺乏系统的制度化研究和有效推动。区域内科教协同缺乏系统发展,行政部门整体推进意识有待加强;执行力度较弱,区域内一般性互动合作多,缺乏重大和显著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成效难以突出显现。

  人才根基撬动创新驱动力。为此,冀有虎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布局的同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健全京津冀区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围绕京津冀区域特色优势的重大创新领域,突出任务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建立京津冀科技、教育领域的互动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有效疏解和配置北京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提高整个区域科教领域的运行效率。推动京津冀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共同搭建京津冀科技领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建立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名师、名课、名教材在京津冀各类高等教育体系内开放共享。

  优化创新链生态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员会主委张凤宝看来,天津要通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创新协同,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总体布局中。

  走访调研中,张凤宝发现,目前,仍存在影响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实问题,诸如:要素投入欠账多、本地资源总量低,企业主体能力弱、产学研协同不畅等。此外,转化融合尚存堵点,创新效益尚待提升,引聚育用尚需优化。

  “强化京津冀协同、优化创新链生态,加快天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正视问题,多向发力。”张凤宝建议,加强政府引导、致力协同开放,推动“科创资源”格局重塑;做强企业创新、做优平台创新,引导“两类主体”协同发展。另外,还要聚焦基础共性、深化产业融合,构建“创新转化”完整链条;促标准拓市场、强核心供应链,打造“应用需求”区位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张凤宝认为,可以通过优化融合机制,完善成长空间,形成“开放汇聚”人才引力。“不仅要深化产学融合、创学联动人才成长机制,推动高校院所人才柔性流动,加大对种子初创期的支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也要强化对标创新贡献度的激励政策,优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和岗位聘用,吸引全球人才落地发展。”张凤宝说。

  记者连线

  打造京津冀总部企业聚集区

  本报记者 廖晨霞

  “陈塘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天津著名的老工业区,2009年更名为陈塘科技商务区后,通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设计产业、科创企业、总部企业等重点资源聚集,聚力打造总部型企业聚集区,历经十余载,已由原来的老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设计产业为主导、总部企业纷纷落户、各类创新要素完备的产业聚集区。”河西区陈塘管委会主任常青介绍。

  站在面貌一新的新陈塘,总占地面积2.78平方公里商务区内,楼宇林立规整,配套设施完备,已成一派良好产业生态聚集。

  “我们重点打造了‘中交系产业生态圈’,自引入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落户以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在河西区完成新设立及迁入企业15家,累计注册资本金达112.25亿元,在河西区实现投资达257亿元。”常青说,我们做强了“水电系产业生态圈”,随着南水北调集团东线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南水北调集团东线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建设分公司正式注册、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入驻设计大厦、哈电国际总部项目顺利签约,以及中水北方、中交一航院的健康发展,水电系产业在商务区逐步形成总部聚集和产业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做大“设计产业生态圈”,北方设计联盟成员单位达280家,在河西区注册的联盟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16.15亿元。

  “我们将继续通过园区自有专业化服务团队,持续做好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常青表示,将通过打造三个片区,即京津冀产业创新集群片区、陈塘关哪吒数字文创园片区、中电科46所及周边片区,进一步做强“中交圈、水电圈、设计圈”三个产业生态圈,持续做好园区建设工作。

  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

  本报记者 张雯婧

  细化“任务书”、确定“时间表”、制定“施工图”……这段时间,红桥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人,多次坐在一起谋划“京津冀同城商务区”重点项目建设,就如何抢抓国家推出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机遇各抒己见。

  “红桥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充分发挥天津西站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节点、棚改释放土地空间和中心城区综合配套三大优势,全力谋划和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目前总体建设方案已经两轮征求市级相关部门的意见。”红桥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永望告诉记者,区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与数十家企业进行招商对接,目前多家数字经济、工程设计、高端服务业企业有购买“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载体意愿,部分企业已经签订意向协议,拟开展定制化开发建设。

  王永望介绍说:“我们要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高标准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西站核心商务区一期建设,重点实施西站周边交通体系提升改造、西站核心商务区西部板块城市更新、西站南广场、东部板块天津实验小学红桥学校、卓朗科技园二期以及光荣道科技产业园核心区二期、‘良酷1953’体育小镇等七个工程项目,切实提高要素承载能力。”

  据了解,红桥区还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立足我市“一基地三区”定位和红桥区自身产业发展需要,突出围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设计研发、高端服务业及其细分领域,聚焦央企国企二三级总部、知名民企以及优质外资企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引进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