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三地共同的努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谷树忠建议,进一步健全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控机制,着重建立企业和公民环境信用体系,设立黑名单、白名单,使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企业和公民在三地都能处处受益,使生态环境破坏者在三地寸步难行。

  谷树忠说,京津冀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血缘相近,协同发展具有天然的自然基础和人文基础。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先后实施,京津冀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大气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但也应该看到,环境治理的任务依旧艰巨,生态领域的协同发展相对滞后。”谷树忠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先天不足”,三省市同处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存在缺水、污染不易扩散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三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所处阶段不同,对协同发展的认识、需求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导致三地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谷树忠建议,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举措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控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在“谁受益谁付费”的前提下,使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主体受益,使为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的地区得到相应的补偿,进一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二要建立三地一体化的企业和公民环境信用体系,设立黑名单、白名单,进入白名单的可在三地享受投资、就业、居住等方面的福利,进入黑名单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在三地都受到限制。三要发起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基金,三地共同出资,鼓励污染企业转型发展。四要完善能力共建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体现在人、财、物、技等各方面,能力强的地区应该帮助能力弱的地区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