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通过网络指挥机械手完成一连串动作、给居家学子寄送“实验器材大礼包”、3D仿真模拟平台演示实验操作整个流程……面对疫情造成的无法实现实验现场教学的“困境”,我市多所高校教师各展其能,通过云控平台、邮寄“实验室”、虚拟仿真等一系列远程教学方式,探索出一条“云时代”理工实践教育的新路径,不仅实现了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还实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断线。

  河北工大  云控平台隔空做实验

  一只机械手蘸了蘸“油漆”,先向左移动,再向上移动,然后左右摆动完成涂抹的动作,机械手便完成了名为“小小粉刷匠”的操作流程。这是在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室里发生的一幕,操作这只机械手的学生在家中,而实验室里此刻并无一人,通过加装在机械手旁边的摄像头,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手机上实时监控机械手的动作,指导教师可随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予以指导。

  “对于我们机械、机电专业来说,现场操作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河北工大云控平台建设联合攻关团队组长赵海文说,“实践操作若仅依靠仿真,无法达到实验效果,所以机械系和机电系成立了联合攻关团队,教师们合力开展了‘云控实验平台’联合攻关行动。”

  在云控平台,学生可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居家线下进行程序设计,再通过云端平台下载至实验室设备控制器,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与调试任务。同时,通过网络实时传输的实验室现场视频画面,可帮助学生观察实验设备的运行情况,判断设备运行是否达到任务要求。学生也可在线实时修改程序。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和云端两种方式获得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现实时指导、双向互动。通过平台训练,提升了学生工程能力,全过程可视可控,实现了云控平台操作与现场实验实质等效。

  南开大学  将“实验室”寄到学生家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题组的7位教师,则为其非毕业年级居家学子准备了“实验器材大礼包”,把“实验室”寄到了学生家。

  记者看到,这份装满实验器材的“大礼包”涵盖集成电路芯片、面包板、电阻、数码管、LED、按键等元器件,以及信号源、万用表、直流电源等仪器仪表,足以为学生打造出一个“数字电子实验室家庭工坊”。

  “今年春季学期,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涉及20门本科生理论与实验课。为了保证实验课程顺利开展,课题组的老师们最终决定把数字电子实验室相关器材为同学们打包‘搬进家’,并加班加点自主设计了安全且能够直观检验实验结果的‘平替’模块,还每天轮班分装、打包器件,从采买到装箱打包仅用了5天时间。为了确保卫生安全,所有器件的分装、包装、邮寄都进行了消杀。这次共为选课的全部254名南开学子邮寄了‘礼包’,之后课题组的老师在‘云端’为收到‘礼包’的学生讲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家也能动手做上实验,实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断线。”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孙桂玲说。

  “之前经常幻想把实验室‘搬到家’,没想到这次真变成了现实!我一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练习实验技能、学以致用,这也更坚定了我作为工科生科研报国的决心和信心!”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潇潇收到老师的“大礼包”后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