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线上线下促销优惠活动层出不穷。很多商家都会通过手机短信、App、小程序等渠道给消费者推送种类繁多的优惠券、补贴或者促销、直播信息等,这些推送看上去是福利,但其中也存在麻烦和隐患,甚至藏着消费陷阱。

  “成功领取补贴金,点击可使用”“直播名额已申请成功”“消费赢免费智能手机”……这些都是市民李先生最近在手机上收到的推送消息,不知不觉中,李先生似乎已经被各种“福利”包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接收到类似推送、短信、微信提示的市民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一些购物网站有过消费经历、查询浏览记录的市民,都会有这类“收获”。但是多数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这些所谓的福利,并不是自己主动申请、主动领取的,大多数都属于“被优惠”“被报名”“被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动取得的“福利”,实际含金量并不高,有些甚至是误导消费的诱饵。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按照一条推送信息领取了一种“19元补贴”,使用时才得知,必须在指定购物平台消费满299元才有效,并且购买商品的类别也有很多限制。李先生表示,很多正规渠道的常规促销都比这个“福利”划算得多。另一位消费者从推送信息中获得了好几次购物抽奖机会,但几次参与后获得的最大奖项也不过是“1元代金券”,与商家宣传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去甚远。还有的消费者常常收到一些专场促销活动或带货直播间“报名成功”的通知,只要点击推送的链接,就会进入虚拟卖场。而所谓的“报名”其实都是商家单方面的操作,并不是消费者自愿参与的,所以就算不买东西,也无形中被动地给商家凑了人气,白白耽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更有甚者,有些网上金融工具平台也在“送福利”。市民刘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前几天接连几次收到某金融服务平台的推送,说是“贷款额度审核成功”,而刘先生并没有申请过贷款,如果被所谓的“高额度”诱惑,很可能遭遇套路。

  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送福利”是现在很多商家热衷的一种促销方式,借助各类移动网络平台在大数据、移动支付方面的优势,对促成销售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促销方式,都不能以牺牲诚信为代价。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获得“福利”时也要多加甄别,别忽视按需消费、理性消费的原则,并注意选择正规渠道,留存消费凭证,维护消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