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努力把天津打造成为经济活力更强、发展动力更足、创新生态更优、发展水平更高的创新创业之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型城市。”这是天津在“十三五”科技规划中提出的2015-2020年科技发展目标。从市科技局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本市“十三五”科技创新相关目标指标中,4项指标已经提前完成。

  伴随着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钟声的敲响,“80后”研究员张学礼博士,成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首位“亿元教授”。在他和团队的精妙组装下,一个微生物细胞变身为一个高效的L-丙氨酸细胞工厂,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全生物法生产L-丙氨酸产业化,生产成本和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0%以上,废水量降低90%。至2017年年底,该技术已为华恒生物新增产值5亿元,创汇4000万美元,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带动形成了一个全新产业链,为科技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范例。

  张学礼和团队已经实现的丙氨酸、丁二酸、D-乳酸、番茄红素等一批成果转让,是天津工业生物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在天津各级政府部门及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11月正式成立的天津工业生物所,快速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建立起科技成果高效产出和快速转移转化的“快车道”,至今处于平均每四天产生一个发明专利、每两周与一个企业签署产业合作协议的创新状态。该所已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百家企业以许可、委托、合作等模式签署合作协议162项,合同金额总计近6亿元,技术许可收入占80%以上。在中科院百余家研究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排名中,天津工业生物所近三年一直位列前十名。

  目前,天津工业生物所的专利运营率达到32%,平均每件专利许可费超过800万元,研究所不仅产生了“亿元教授”,还有数名“千万元教授”。“十三五”期间,类似天津工业生物所的情况,在本市科技领域不断涌现,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

  据市科技局介绍,本市在科技型企业发展行动计划中,启动实施了“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建立了雏鹰—瞪羚—领军企业遴选和发布机制,对这些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认定奖励等支持,同时,支持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并对技术创新突出、影响力极大的创新型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2019年天津市科技局实施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10%以上增长,达到800亿元。

  据悉,从整体来看,在本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中的13个具体指标中,4项指标已经提前完成,其中,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6年的17.44件增加到2019年的22.1件;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由2016年的21988篇增加到2019年的31660篇,增幅达到44.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6年的3258家增加到2019年的6106家;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比例按计划实现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