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武汉一周了,一直联系采访张伟华,直到27日下午,他才抽出空来。“如上紧了弦的钟表”——这是每支天津医疗队在武汉的状态。张伟华就更为忙碌,他领衔的天津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下称天津救援队)自2月5日抵达武汉,已经连续转战两座方舱医院,为缓解武汉“一床难求”的困境,实现“应收尽收”的目标,交出了漂亮的“天津答卷”。 为了记者的防护安全,张伟华坚持在天津救援队驻地接受采访。其实,他们的驻地也是“十面埋伏”,从这里到华南海鲜市场、武汉第一医院、协和医院,步行只需20分钟左右。周围是密集的居民区,有通报显示,这一区域是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高发区,有人称之“红区中的红区”。“但是进了酒店的门,你尽管放心。这里的消杀都由感控专家负责,百毒不侵。”张伟华笑着给记者“减压”。

  人们都说,战“疫”医护人员都是“逆行英雄”,多半是指他们面对已知的危险而无所畏惧的气慨和救生民于垂死的医者仁心。

  死亡看得见,致命的病毒却看不见,这是所有活在武汉的人最大的压力,即使像张伟华这样见惯了生死别离的医者。 每一天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度过,这是身在武汉之外的人们体验不到的一种压力。张伟华说:“作为领队,我必须保证全体队员的安全,压力正在于此。”“把大家一个不少的带回去”,是我采访过的每支医疗队领队一致的誓言,为此,他们每天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你今天安全,不敢保证明天就没事。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 在武汉的日子里,多疑,成了领队们的“通病”。张伟华说:这是科学的态度。但即使科学的防护,也不敢夸口说百分之百安全,这就是新冠病毒的凶险之处。好在,拐点就要来了。

  

  张伟华向记者介绍江岸方舱医院情况 杨寿清摄

  “拐点就要来了”,这是张伟华大胆的预判。他说,从他所在的江岸方舱医院的情况看,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江岸方舱医院是张伟华带领的这支天津救援队参建的第二座方舱医院。此前的2月6日,抵达武汉的第二天,他们就参与筹建了江汉方舱医院,那是“武汉保卫战”最严峻时刻紧急筹建的5座方舱医院之一。在圆满完成任务后,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又急令天津救援队移师江岸方舱医院,从图纸到收治病人,仅用了36小时,江岸方舱医院交付使用。 张伟华介绍,江岸方舱医院展开床位1000张,由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托管,有来自天津、广东、河北、江西的700多名医护人员在此奋战。从开舱至今,已经收治确诊病例900多人,治愈300多人。 方舱医院解了燃眉之急,这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一招。目前,江岸方舱医院每天都有人治愈出舱,床位已有空置了。张伟华说,现在每天都有几十人出院。别处方舱医院也是这样。每天入院患者逐渐减少了。张伟华预判的“拐点来了”就基于此。随着武汉市拉网排查落实到位,存量病例正在削减,“应收尽收”已经实现,现有方舱医院的床位,已经能够满足救治需求,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张伟华估计,再有半个月,他所在的江岸方舱医院现有确诊病例大部分应该都能治愈出院。

  

  张伟华(左一)与医护人员一起送治愈者出舱 张伟华供图    

  据记者了解,至今,武汉市已建成的方舱医院达19家,展开床位3万多张。随着确诊病例的减少,一些方舱医院已经开始“缩舱”。    什么时候能“清舱”呢?张伟华说,要所有的方舱医院“清舱”为时尚早,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警报还没解除。他打开手机,调出一组数据:至2月26日24时,湖北省新增确诊病例409例,其中武汉383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288例,其中武汉1535例。这里面当然包括江岸方舱医院出舱的几十人。张伟华认为,随着出舱病例的增多,现有方舱医院的病人或许“并舱”收治,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医疗资源,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张伟华的这一判断,与钟南山院士的预期也基本吻合。2月27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广州向媒体表示,此前预测的疫情高峰时段已经在2月中旬到达,正在回落,“我们有信心,四月底基本控制(疫情)”。    

  这是令人宽心的消息。“拐点”就要来了,武汉的春天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