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人:楠楠 21岁 大学生

  今年我就大学毕业了。这四年来我交到了真心朋友,也体验了恋爱的喜悦和分手的痛苦,眼下我正忙着实习,计划去南方闯荡闯荡。按理说,我应该和大学生涯做一个很好的告别,可是有一根刺,一直扎得我难受。

  阿德:不吐不快,说吧。

  我们是一个宿舍的。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文文静静的,话也不算多,谈不上热络。我可能天生不爱热闹,能在一个屋子碰上性格类似的,所以格外珍惜这样的缘分。当时我以为,我们俩是一见如故,所以把她当做闺蜜来处。

  事实证明,她好像没怎么把我当回事。尤其是自从加入社团之后,她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那里边,早出晚归不说,而且越来越不爱搭理人。我也不喜欢上赶着别人,但低头不见抬头见,她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看着就让人生气。

  阿德:一个屋檐下,天天低气压,是挺折磨人的。

  后来我明白了,她不是内向,是我行我素。其实现在回头看,身边不少同学,起初总黏在一起,关系好得不得了,后来感情也就淡了。我恋爱过两次,也是从热恋到争吵,最后吵不起来也就各自散了。友谊可能没有这么多占有感,但本质上也是这么一回事——当你有预期很高的时候,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说不定哪天就要分道扬镳。

  她倒是没有给我这么多希望。大一我们俩还经常结伴上课自习,后来都是各忙各的。我对她的了解,大多都是从朋友圈开始,也终止于这里。后来我和其他同宿的姐妹也讨论过,我发现大家都觉得她不合群,而且还挺高傲。

  但这也没什么,不是吗?谁又能说合群就是最佳选择,不合群就要改变自我?都什么年代了,我行我素都成了一个褒义词。而且从她发朋友圈的状态看得出,她每天的节奏真是风风火火。

  阿德:你还发现了什么?我觉得不止于这些。

  起初我就是觉得她很厉害。从社团干事扶摇直上,先是副部长,后来是部长,大二下半学期去了学生会,大三下学期改选成为了学生会副主席。这应该是她最高光的时刻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一篇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地抒发着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但她这么努力,又这么成功,说实话我还是为她开心的,毕竟是一个专业、一个宿舍走出来的姐妹,虽然我从来没有参与过她组织的活动,也没有为她投票,但我在内心深处,还是给她点赞的。

  后来我慢慢地感觉到了一种疏离感——不是她一直对我们冷淡的疏离,而是作为她身边的见证者,发现她描述的和真实的她,产生了相对较远的距离。举个例子,有一次学校举办读书打卡活动,她每天都发在宿舍里看书的照片。可是我明明看到的是,她不是在床上睡觉,就是在楼道里接电话,读书只是摆造型而已。我明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很上进,可是我忍受不了的,是她在留言底下,还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甚至指导别人怎么利用好时间读更多的课外书。

  明明自己就是在装样子,还要摆出来一副专业人士的态度,这是让我接受不了的。

  阿德:不是有人说吗,朋友圈里感觉大家都很快乐,每天的生活都是五光十色。

  借助朋友圈,她在别人面前装出来很上进的样子,作为身边人我没有上当。可是她参加组织的那些活动,在朋友圈里展示一番,已经让我心悦诚服了,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水分呢?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她好像每天都在扮演着别人——一个精致的人。

  这种精致感,真的体现在她方方面面。从一日三餐到日常打扮,从学习生活到交友恋爱,她的朋友圈总是一副花好月圆的状态。镜头里,她和她身边的一切都是闪闪发光的,而且穿梭于事务之中的她,总是那么游刃有余,并且满口金句——我甚至有个错觉,她不是一个同学,更像是一名行为艺术者,或者哲人,大学不是求学之地,而是一个T台,时刻展现着她的与众不同。

  阿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这份心气得用对地方。

  最可怕的,是用伪精致进行利益交换。

  有两点,我如鲠在喉。一个是她恋爱这件事。我当然不会反对她恋爱,我也管不着。可是她在朋友圈里表现出来的,和她真实的一面有点格格不入。比如她在朋友圈里说她男友最喜欢她干净整洁有计划性,可是她的被子一个礼拜都不带叠的,床脚都是垃圾也不收拾。照片里,她总是一副小公主的模样和男生在晒幸福,可是回到宿舍,她有时候连脸都不洗就直接睡觉,脏衣服堆成小山也无所谓。回到宿舍之后,她有时候还和男友语音聊天,总是一副娇滴滴的声音,可是没过一会儿手下的团员打来电话,她又换成了冷冰冰甚至略带指责的语气,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奖学金和保研的事。她成绩不算特别好,按照排名她拿到高额奖学金,或者得到保研的机会并不大。可是在朋友圈里,她既是学霸,又团结同学,学习和工作感觉没落下。在评选阶段,她像是作报告似的,没完没了总结这几年来的收获,言辞之恳切,不知情者都会动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她都如愿以偿了,真的是笑到了最后。

  阿德:所以这些事深深刺痛了你。

  你觉得自己的真实受到了冒犯,感觉到了不公平? 

  反正在我眼里,她连朋友都算不上。她这类人以后工作了也许也很吃香吧,可是我成不了她——我没有这么多的自信和演技,每天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阿德说精致感:前阵子杨绛先生去世,朋友圈里炸了锅,一群人跟着点赞转发,好像读了几句杨绛的名言,看了几篇相关文章,就等于读懂了逝者的全部人生。事实上,这些人还知道余光中写过《乡愁》,霍金拥有《时间简史》。但沉浸于碎片化无法自拔的大多数,甚至还没有读过整本书。

  好像,我们从一无所知到学富五车,只有一瞬间。好像,我们以为看见了树叶,就等于去过了森林。放眼望去,手机里的朋友圈,更像是一个畏缩了的人情社会,我们不遗余力地装扮,表演,甚至弄假成真。可脱掉这爬满虱子的外衣,我们原形毕露。

  其实真正的精致感,不是看上去多么富裕,而是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高要求——时时刻刻自律,竭力保持体面,内心与外表不冲突,皮囊跟灵魂要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