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蟀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娱乐项目,始于唐、兴于宋,之后经久不衰。
立秋前后,蟋蟀上市,又一番龙争虎斗。
俗话说:七厘为王,八厘为宝。田间地头的蟋蟀,货真价实的钞票,堪比金价的诱惑让很多农民纷纷忙碌起来,即便暂时放下城里的工作也在所不惜,不论是买家还是卖家,在这两个月里,运气同等重要。
这就是宁津,一个因虫而动的县城。
宁津“虫经济” 带火周边产业
在全国范围内,山东蟋蟀稳居王者之位,而宁津的蟋蟀之所以如此出名,不仅因为其虫集南北蟋蟀特点于一身且成绩傲人,而且还因其地是历朝历代的皇家贡品产地之一。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宁津县隶属德州市,交通方便,南北适中。
每年一进8月,蟋蟀刚刚上市,就成了这个小县城最大的主角,而且这阵热潮将持续两个月左右,足以让在外打工的男女老少赶回家,在自家的田地里寻找更大的利润。
云集到宁津的玩家来自全国各地,京、津、沪、苏、浙、鲁、豫、冀、陕……南腔北调会聚一堂,一凭眼力、二凭运气,大把钞票如同流水一般,少则几万元凑个热闹,多则百万元收个痛快,“人吃马喂再买蛐蛐儿,不带个几万块钱,就别来耽误工夫。”一位上海的买家笑着说,“几十万元扔进去,也有可能没啥收获。”
的确如此,在宁津县的长途汽车站周围,就是一个大型蟋蟀交易市场,每天都有数百名农民带着蟋蟀来此碰运气,庞大的市场也带动了周边的产业,比如旅馆、饭店、超市、蛐蛐儿用品店和专业理发店等等,很多产业都是赚足俩月,价格当然也是随行就市,反正遍地都是揣着现金的买家,赚钱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宁津的蟋蟀市场里,卖蟋蟀用品的摊位大多是临时的,只干两个月而已。摊位后面,砸蛐蛐儿罐的声音不绝于耳,摊主们一个接一个地砸罐、装箱,一天的出货量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而且,各种斗蛐蛐儿使用的东西应有尽有,价格从一两元到几十元不等,生意好一派红火景象。
很多饭店和旅馆的价格都上涨将近50%,餐桌照样满座,客房照样满员,早到的买家也许还有挑选的余地,晚到的买家却连个好旅馆都找不到,只好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