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崇尚孝道的中华民族都把为长辈养老送终、入土为安当作一个孝子应尽的义务。正如古诗描述的那样“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虽体现了对亡人的尊重和怀念,但却占用了大量耕地,且因烧纸焚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丧事新办,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植树葬、海葬、文明共祭、网上祭奠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本市更是走在了全国丧俗改革的前列。
基数庞大压力多 殡仪改革待突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比重正在逐步加大。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了我国年死亡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年死亡人口已达千万左右。在遗体火化率全国领先的本市,每年火化遗体超过6万具,三大殡仪馆内存放的骨灰早已超过了20万具。几经扩建的存放楼舍均已爆满,而各地骨灰墓地的价格屡屡上涨。令人惊呼“死不起”。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一个人去世后参与其殡葬活动的人数为20人估算,每年全国参与殡葬活动的人数大约是2亿人次。同样,每年清明节参与祭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早在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节日的第一年——2008年,全国到公共祭奠场所参加清明祭扫活动的人数就突破了4亿人次。如果再算上死者祭日、生日及其他一些重要日子的祭奠活动,我国每年参与殡仪、祭扫活动的人次将会更多,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简洁、环保、肃穆的新丧俗问题已迫在眉睫。
殡葬服务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也是环保行业,因为处理遗体的过程就是节约土地、消除污染的过程,这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殡葬行业目前还是一个科技投入少、科技含量低的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些地方火化设备排放的烟气中污染物70%以上超标,且有一半烟囱高度低于15米,属于低空排放。为此,国家已将殡葬行业列为六大污染行业之一,必将对殡葬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技术研究、设备研发和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建立完善殡葬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殡葬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尽快改变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低、专业知识贫乏的状况,已成为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