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农民,不是书法家,心里有嘛想表达的,就用毛笔写出来。书法是出自生活的,我就忙于生活,我全部的情感,都被太阳晒过。”在天津美术馆,“牢记领袖教导、紧跟核心奋斗——静海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书法作品展”开展时,曲锡斌用夹着乡音的普通话介绍着自己。

  曲锡斌告诉记者:“今天心情特别激动,从昨天晚上紧张到现在,一宿没睡。俺只在赶集的时候,和这么多人说过话。更没想到俺这带着泥土的作品能挂在最顶级的艺术殿堂。”

  曲锡斌是一名普通的农民。10岁开始跟村上的老先生习字,写隶书40年,他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墨农”,寓意是:以墨为农,躬耕在文化的田野上。

  历经生活变迁,老茧和艺韵一同生长。他每天到学校义务教孩子们写字,就像农民洒下种子一样。2015年,他开始网上直播教书法,也在网上讲一些历史趣事,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书法、爱上书法、学习书法。

  当物质和精神日益富足的时候,他品味着自己的生活,深深地感受到这幸福感、获得感,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有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才有了自己的美满和幸福。自此,唐诗宋词变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录摘抄。

  在静海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带动下,曲锡斌认真读着报纸上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了一遍又一遍,再一字一句摘抄下来,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曲锡斌精心摘抄的两幅作品被挂在了展览的显要位置。关于生活和书法的关系,他说:“隶书韵味浓烈、自然古朴,端庄大气,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写好对党的恩情,对生活的赞美。”

  书法脱胎于最单纯的书写,通过一束笔毫向纸传递柔软和硬朗,也替作者向世界表达了个性、讲述着人生的风尘。见字如面,不论是心事、思考,还是情绪,看字的人会在“一黑一白”间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因此,字风的变化,往往根植于人生的分野。

  书法展现场,有人趴在曲锡斌耳边问:“你真是农民?这真是你写的?”的确,旁人又怎能想到这一馆的书卷气,这股子心气飘飘的灵动,是自出市井、街巷,从泥土里天然生长。眼前的曲锡斌,居然是隐藏在田野里的奇迹乡民。

  这个展览,静海让参加活动的“草根”书法家们站在了天津艺术殿堂的巅峰,讲述新时代农民的人生和心声。

  让人惊叹不已,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最顶级,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是最真实的、最鲜活的,每幅作品都蕴藏着人生的向往。“书法是我的一颗石子,即便在人生最难的时候,也紧紧攥在手心儿里。”曲锡斌的脸上由激动变成了平静。

  从展馆出来,记者跟随曲锡斌回到了他的家——曲庄子村。进了村,穿过桥和流水,曲锡斌指着家的方向说,那是他和家人幸福生活的地方,这里有一家人最珍贵的记忆。

  屋内,一幅充满力量的隶书作品,挂在书架中央,曲锡斌指着说:“那是领袖说的话‘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再美的诗,也顶不上咱老百姓的生活美。再好的诗人,也比不了给咱乡亲们幸福生活的中国共产党好!”

  曲锡斌挺直了腰板,在铺满毛毡的案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法展上,自己被这么多的领导和市民赞扬。那份自豪感仍还萦绕在心头。窗外晚霞如画,他手持毛笔,浸足笔墨,有力的笔尖落在宣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