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慈善天津”“携手做慈善”“弘扬慈善传统”……随着我国第七个“中华慈善日”到来,昨晚,“中华慈善日”公益宣传灯光秀在我市重点地标建筑物开启,点亮城市夜空,为“人人可慈善 慈善为人人” 营造了浓厚氛围。

  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座城市,不仅需要有巍然耸立的高楼大厦,也需要有向上向善的精神楼宇。近年来,天津社会慈善力量迅速发展,慈善作用凸显,慈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善行正在津沽大地上不断升腾。

  社会慈善力量发展壮大

  一连串数字见证天津慈善之路。

  十年间,全市基金会、慈善协会等慈善组织数量翻了一番多,由2012年的71家发展至目前的163家;全市慈善组织总资产逐年增长,由2012年的13.5亿元增长到30.2亿元;年度公益支出迅猛放量,由2012年的2.7亿元到2021年的6.1亿元,十年累计公益支出53.4亿元,其中全市109家基金会十年累计公益支出就占36亿元,成为我市慈善组织的骨干力量。全市慈善信托备案43单,财产规模达3518万元。

  一个个社工站的成立,打通了社区慈善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203个,覆盖率达到80.55%,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3.92万人。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全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的社区志愿服务点已达3992个,覆盖率达82.34%。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慈善项目和志愿服务内容,从传统的扶危济困向多领域需求拓展,已涵盖扶贫帮困、助学支教、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学技术、创业就业、助老助残、妇幼福利、青少年发展、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慈善的足迹遍布津沽大地、大江南北,乃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慈善行动,慈善成果“津”彩纷呈。

  慈善作用愈加凸显

  一座城市,因为慈善而温暖;一座城市,因为公益而幸福。

  无论在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上,还是在参与疫情防控和应急救灾等行动中,天津慈善组织都迸发出磅礴力量。2018年至2021年,全市基金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捐赠款物达1.57亿元,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仅2021年支援疫情防控,天津社会组织及所属会员单位慈善捐赠就达9.5亿元,其中,全市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慈善组织捐赠总计6.3亿元。

  公益是多彩的,全市慈善力量特别是慈善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应急救灾的同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我市定位,不断拓展公益项目,全市慈善项目11000余个,各类公益慈善项目直接惠及超2500万人。

  涓涓细流汇成海,天津慈善之力、天津慈善之为,是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壮美画卷中的一抹重彩。

  慈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壤的营养、雨水的滋润,慈善事业的发展亦如此。为了凝聚向善力量,天津接续探索,厚植慈善沃土。

  坚持党对慈善组织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建设全部纳入慈善组织章程,强化党建工作与慈善组织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推进,确保党的领导贯穿慈善组织自我管理和业务活动全过程;筑牢法治之基,十年来,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实施办法》《天津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并在全国率先由省级人大立法出台《天津市志愿服务条例》,为慈善初心和公益使命保驾护航;以服务大局为要,引导鼓励各类慈善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以及其他民生保障等方面精准对接、精准发力,发挥自身专长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倾力把项目做专做精;加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健全慈善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服务于监管并重,创设“天津基金会沙龙”平台,面对面、手把手教方法、讲政策、说纪律,提升慈善组织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全市慈善组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社会公信力普遍提高。

  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也让慈善的种子遍地开花。据了解,当前,在我市,以往以政府体制内引领发起成立慈善组织为主已逐步过渡到民间多元主体内生自发为主,慈善力量结构更加回归民间本源。仅以慈善组织基金会为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起成立基金会的逐年递增,有“航母级”大型企业,也有小型公司企业,还有由爱心个人发起或联合发起的活跃在基层的“草根”慈善组织。在津沽大地,一群人正在用实践证明,慈善人人可为,而人人慈善,也可为人人带来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