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夜,不少出门纳凉的市民都发现,在一些繁华商圈或社区周边的街道旁,出现了越来越多颇为时髦的“路边摊”。这些摊位大都用私家车的后备箱作为“货架”,售卖饮品、小吃、文创等商品。有市民反映,这些摊位逛起来挺有意思,但对于商品的质量、安全却有点担心。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走访本市多处繁华商圈及部分社区了解到,晚间时段的路边摊消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这些摊位大多利用有彩灯装饰的私家车后备箱当作“货架”,旁边摆放一些露营折叠椅供顾客小憩,售卖的商品从冷饮、咖啡到糕点、小吃,再到文创、玩具等一应俱全。夜幕降临,远远望去灯光闪烁,人影憧憧,颇有氛围。
“第一次买的是手冲咖啡,味道挺不错。后来还尝过提拉米苏、黑森林蛋糕。”家住河西区梅江社区的市民王先生日前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这些摊位卖的东西价格不算便宜,但是觉得这样的消费模式还是挺有意思。”王先生告诉记者,有时他还会坐下来和摊主聊聊天,感觉不错。
家住和平区的市民刘女士对记者说,最近五大道晚间的后备箱街边摊也挺热闹的。“最近半个月就去逛了三四次,基本上每次都会消费几十元到上百元。”刘女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和朋友品尝现做现卖的饮品,有时也会买一点文创手工艺品。“关键是逛街边摊的这种体验挺好的,很时髦,也能感受到咱们城市的多元化。”刘女士说。
“逛夜市,逛路边摊让我在今年夏天收获满满。”市民赵女士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夜市消费,不但感受到市井“烟火气”,而且还与好几位有着共同爱好的摊主成了朋友。“共同爱好就是烘焙和制作翻糖蛋糕。”赵女士说,“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出摊卖蛋糕,和大家分享我的烘焙作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些市民对夜间路边摊颇有微词。“主要是担心食品安全。”市民李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毕竟是流动摊位,如果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很难妥善解决。”李先生表示,尤其是夏天,有些摊位售卖的刨冰、水果捞、酸梅汤等等,说是纯手工现场配置,但自己还是不太敢买。还有的消费者表示,有的后备箱路边摊出摊的时候,会聚集来很多改装汽车、摩托车玩家,“拉风”之余,安全、噪音都是问题。还有些路边夜市散场以后没人打扫,附近的环境卫生堪忧。
事实上,打造多元化的城市夜间消费模式,推动夜间经济创新发展,是本市助力实体经济回暖,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本市多部门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让夜间消费市场得到规范化、品质化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市场各方的合力,同时也是市民百姓的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