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是一年麦收时,麦收是农家“插秧割麦两头忙”的忙碌,也是农民对粮食丰收的期待。
天津滨海新区北塘街道宁车沽东村,村民张伟正在观察小麦的长势情况,地头的指示牌上标注着联合总社“稻麦轮作试验田”。
今年,张伟的150亩试验田开始了“稻麦轮作”种植模式,春种小麦,夏种水稻,一块地能够获得两块田的收益,张伟对今年的粮食丰收充满了期待。
“稻麦轮作”增产增收
夏日的田间,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黄澄澄的麦田,金灿灿的麦子长势喜人,圆润的麦穗随风摇曳。在北塘街道宁车沽东村的“稻麦轮作”试验田,小麦长势良好,穗头整齐、颗粒饱满,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46岁的张伟走在麦田间,仔细观察麦子的长势。再有几天,小麦将成熟收割。小麦成熟收割后,张伟的“稻麦轮作”试验田内将马不停蹄进行灌田、整田,天隆优619是晚稻品种,适合6月20日左右插秧,正好和小麦收成时间无缝对接。“小麦生长期内,北塘街道农业部门多次带着技术专家来地里查看小麦长势,进行跟进指导和技术服务,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张伟说。
张伟是宁车沽东村的种植大户,他承包了1384亩耕地,开辟出150亩作为试验田。今年,“稻麦轮作”种植模式将在张伟的试验田首次尝试。这块试验田寄托着张伟对丰收的期待,也承担着水稻种植新模式的探索。
2022年3月,北塘街道深耕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先行先试,成立了天津市首家经济联合总社。
“稻麦轮作”是北塘街道经济联合总社的首次试验,稻麦两熟可以多抢出一季粮食作物,增加亩产收益,这是北塘街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次新尝试。
“小麦收割后播种的是小站稻晚稻新品种,晚播早熟,在播种期比育秧播种晚20余天的情况下,仍能几乎同时期成熟,亩产500公斤左右,是高质量的水稻品种。”北塘街道经济联合总社党委书记郭同旺介绍,张伟的“稻麦轮作”试验成功后,北塘街道将因地制宜,进一步扩大“稻麦轮作”种植面积,挖掘种植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亩产收益。
这不是张伟的第一次尝试。2020年,北塘街道引进了晚稻品种,为张伟提供了稻苗和技术支持,张伟尝试耕种了两年,试验田的收益不错,每亩地利润500元左右。
“街道提供稻苗和技术,还负责回收,粮食回收价保证不低于市场价格。”张伟说,自己是个敢于尝试的人,尝试的勇气来源于他的性格,还有北塘街道引进麦稻优质品种,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让种植户在尝试新品种植时有了更多保障。
年收入80万元
政策助力农户致富
北塘街宁车沽地处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河“三河”交汇之地,包括东、南、西、北4个行政村,现有耕地6000余亩,素有“鱼米之乡、碧波青田”的美誉。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特有的土壤和水质非常适宜种植水稻,北塘曾是天津市重要的稻米生产区,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业一度不景气。
“宁车沽平均每户只有几亩地,不适合机械化种植,人工种植产量不高。”以张伟一家五口人为例,平均每人才一亩地,他还记得父母在酷暑中弯着腰农忙的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一年种植的收成不足1万元。
养殖业发展也是种植业衰弱的因素之一。“北塘有很多水塘,养殖业一度发展迅速,搞养殖比种地挣钱。”张伟说,过去很多村民转向养殖业,致使一段时期种植业衰弱。
张伟一家搞起养殖业,也体会了养殖业的风险,“养殖业风险很大,有的时候投入一年的虾苗鱼苗全军覆灭。”
21世纪初,东村的耕地由村集体规划,2009年,张伟承包下700多亩耕地,开始经营种植业。“养殖风险大,承包大面积耕地,适合机械化种植。”花20万元买了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张伟和几个亲戚在耕地间开始种植棉花和高粱。
种植过程有失败有教训。“有几年雨水比较大,天气灾害对种植影响很大,那时候水利设施不完善,排涝困难,庄稼被淹了。”张伟说。
民以食为天,粮食产量关乎农民的收成,更关乎粮食安全的中国底气,北塘街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修路、修桥、架设电线、改造排水,不断夯实种植基础施设。
大面积种植适合机械化操作,张伟的种植方式从机械种植升级到 “智能化”种植。以前用车为农作物施肥喷药,速度慢,雨季地里泥泞和农作物长得高的地方车开不进去。去年,听说使用无人机可以为农作物喷药施肥,张伟雇佣来无人机,开始了“无人机”施肥作业。“无人机的喷施作业比人工方便很多,半小时就能完成50余亩水稻的施肥作业,比以往打药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到3倍。”
机械化、智能化,新技术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张伟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从种棉花到种高粱,再到现如今的精品水稻,在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尝试下,张伟的亩产量从最初的100多斤增加到500多斤,再到现今的1500斤,可谓是实现了种植产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订单式农业
让农民种放心粮
2017年,东村集体土地“承包上平台”,村民自由竞拍,价高者得,张伟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竞拍下东村全部的1384亩耕地。同年,张伟和6个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年收入达到80万元左右。
2022年3月,北塘街道率先在天津市成立街道经济联合总社,改变以往农民“单打独斗”“资源破碎”的老局面,以社带村带领种植户抱团发展,整合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张伟的专业合作社为联合总社的成员,2022年,“稻麦轮作”是北塘街道成立经济联合总社后的首次尝试。张伟愿意成为试验者,第一次尝试,他有期待,也很安心,“总社帮助我们引进稻麦品种,政府提供购苗补贴和粮食补贴,等到收获后由总社回收,价格不低于市场价,给了我们种植户最大的保障。” 张伟和联合总社签订了订单,按需种植高筋小麦和水稻。张伟说,以前种地是先种再收,而现在则是先收再种,订单式统购统销,让农民种放心粮。
订单式产供销一体化平台,选苗是第一步。
粮食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品种,北塘经济联合总社为种植户引进优质种植新品、为种植户请来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从选种、育苗、插秧到管理一步步跟进,是联合总社给种植户的第一重保障。在总社的推介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张伟引进了小麦和晚稻的优质品种。
种植同样有技术保障,“以前自己种要自己观察粮食生长情况,按季节插苗、耕种、撒药,现在有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指导我什么时候做什么。”张伟说,他就像拥有了个技术团队。
“以往种粮难、卖粮更难,农民要自己找销售途径,个体种植产量小、售价低,销售不出去还会造成粮食浪费。”郭同旺介绍,销售是产供销的重要环节,订单式农业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北塘经济联合总社打造集研发、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全链条粮食加工厂,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户粮食,统一加工、包装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销售途径,既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农产品的议价权定价权,对抗市场风险。
郭同旺介绍,北塘街道4个村目前有500亩“试验田”,首批“试验田”成功后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引导农民回到田间地头,共同打造以“水产、水稻、水游”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新阵地,做大做强“北塘米乡”稻米品牌,为京津冀三地“米袋子”和“菜篮子”提供优质货源。
6月是小麦收获的季节,10月,“稻麦轮作”的水稻也将收获,张伟对今年的粮食丰收充满了期待。
首个经济联合总社
抱团取暖推动振兴
在宁车沽东村,通过开展“稻麦轮作”,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多维度努力,以社带村抱团发展则是北塘街道经济联合总社与各企业面向未来形成的战略合作。
如何抱团取暖?郭同旺介绍,新成立的联合总社将4个村的购销、全季旅游、农业机械等多种业态整合成一条产业链,将各种农业资源集聚在联合总社的总体框架内。
在组织架构上,联合总社设立“一社、N部、一中心”的组织架构。“一社”是指联合总社,“一中心”是农业结算中心,“N部”是联合总社具体营运的购销、全季旅游、互助养老、米蔬种植、水产养殖、妇女就业创业等多个运营部门。
引导农民回到田间地头,北塘街道经济联合总社在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保障,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与多家企业达成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为赋闲在家的农户解决了就业,增加收入。
4月,在北塘街道欣华苑社区的服装加工培训站内,三十几名女工在学习缝纫,正在赶制一批工作服。
女工中55岁的张凤珍是宁车沽北村人,独立拉扯着两个孩子长大,年轻时到处打工,年纪大了,张凤珍只能做保洁。同样的,女工张杰和老伴没有能力忙农活,靠着老伴在外打工维持生活。
服装加工厂组建后,张凤珍和张杰每个月能有几千元的收入贴补家用,还能增添一门手艺。从没有做过服装加工的张杰很努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简单缝纫,她试穿上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拍照留念,“以后每做出一件新作品都拍照留念。”张杰满脸笑容。
“北塘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经济产业,男人农忙,女人大多赋闲在家,把大家集合起来,从事服装加工工作,既能贴补家用,也实现了妇女的价值。” 郭同旺用“拳头”来形容北塘街道经济联合总社,“以前的农民单打独斗,现在把大家拧成一股力量,重拳出击,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