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在乡村”为了这个朴素的念头,他扎根蓟州山区五个年头,为下营镇刘庄子村这张“白纸”,描绘了绚烂的未来,他就是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陈奕超。

  陈奕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高材生,毕业之后首选了“北漂”,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起步,创业之初他接触了“车库咖啡”这样的孵化基地,那时候,同类型的基地在天津还没有,他就在津复制这一模式,从2011-2017年和伙伴们一起搞“双创”,创客咖啡、创客工厂,他们都进行了尝试,在孵化其他项目的同时,他们也积累了经营经验。

  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陈奕超那时候还没有想过去农村发展,不过,国家连续出台的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让陈奕超感到了在农村创业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让我找到了方向和目标,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不仅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我辈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一份义务与责任。”陈奕超说。

  为此,他和伙伴们带上全部身家,投身农村发展,他们先后考察了宝坻、宁河等区,最后选择了蓟州区下营镇的刘庄子村作为他们发展的起点。“讲真一开始投资这里,我们内部也是有争论的,我们看好这里的自然资源,也了解到村子没有任何发展旅游的基础,投资1000多万,风险很大,但是我们还是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劲头干了。”就这样陈奕超在刘庄子村扎了根。

  怎么干?先得有个规划,陈奕超会同下营镇政府、专业规划单位编辑了《刘庄子村村庄空间规划(2019-2025)》。有了空间规划后,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盘家底儿,盘活资源。

  “乡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凝结了区位优势、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土地资源。在蓟州创业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村子是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大量沉淀的土地资源由于规划、历史、生态保护等原因,缺少合理有效的利用,极大桎梏了山区乡村的发展。”陈奕超说。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他们在刘庄子村东侧沿山开通了一条新路“刘东路”,解决了老村路网狭窄进出不便的大难题。道路通畅之后,陈奕超便积极整合村内闲置的宅基地和荒废的集体建设用地,盘活珍贵的建设指标用在项目的建设之中,从而解决了“有规划,没指标”的困扰。

  此后,他们利用这些资源,创立了“立木山舍”,用高端民宿吸引游客,也做好示范作用带动村民投资乡村旅游。“我们首先做了这个高端民宿的示范,打造一个民宿的经营样板,村民看到身边的成功案例,知道了经营民宿的确有前途,也都开始效仿,今年村里又新建了4-5家民宿,现在全村已经有10来家民宿了。”陈奕超告诉记者。

  从城市到农村,陈奕超感觉做农村工作最难的思想转变,一方面从他自身来说要改变以往的工作风格,遇事不能着急,说话办事要接地气。另一方面从村民来说,也要慢慢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接受现代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比如陈奕超他们对于卫生细节有很多要求,村民们一开始就不理解,他们通过躬身实干,让村民慢慢明白道理,实现了思想沟通上的“双向奔赴”。

  而“立木山舍”不仅经营民宿,陈奕超还秉持“一产三产化”的方向,维持乡村一产的根基,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他创新了“包收”的工作路径,在不改变村民土地承包权和地上果木权属的基础上,指导村民对果品进行有机化改良。改良后的果品,按照单亩产值不低于当年市场价且比去年保底上浮20%的价格,通过村集体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对指定区域内的果品进行包收,带动村民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包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村域整体发展中的一环。通过吸引市民下乡,发展乡村旅游和体验经济,高品质的果品可以通过生态采摘、特色伴手礼、山舍会员权益等方式进行流通,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陈奕超通过实践,梳理出了刘庄子村的旅游发展路径。

  如今,刘陈奕超探索出的“造血式帮扶”“PRIO规划法”“五个振兴工作法”等新模式让庄子村从一个落后的山村成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显著增加。而看到村子和村民的改变,陈奕超倍自豪:“前些日子我还被下营镇评为荣誉镇民,这个奖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在乡村发展的决心。我的理想在乡村,我有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决心,也要有配得上理想的能力,我要为实现老百姓的共同富裕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