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天津如何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如何治理?课后服务如何进行?……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对学生及家长关心的“双减”工作进行权威解答。

  各区成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科

  “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据市教委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处长郭鑫勇介绍,“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本市迅速成立了工作机构和协调机制,推动“双减”工作在天津创造性地落地见效。目前,16个区都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科,着手开展工作。

  “下一步,天津‘双减’工作会持续发力。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对涉及‘双减’工作的各部门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协调配合。强化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将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问责。”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表示。

  五方面举措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双减”中的重要一环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本市将从五个方面提出治理举措。

  宣传政策:对“双减”政策进行准确解读,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校外培训,并及时曝光问题严重的校外培训机构反面典型案例。

  严格审批: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面向学龄前儿童(3至6岁)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专项治理:本市制定印发了《2021年暑假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方案》,从7月26日至8月31日,通过区级普查和市级抽查的方式,聚焦合同签订、收费退费、教师队伍、安全管理、疫情防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治理。

  规范时间:本市严格按照中央文件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全市已有近400家机构停止了暑期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严肃查处校外培训机构继续销售“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课程”的行为。

  加强监督:在市、区两级对机构强化常态运营监管的基础上,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及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适当延长课后服务时间

  本市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课后服务,按照“面向全体、家长自愿;学校主渠道、免收学生费用”的原则,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安排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原则上17:00结束。为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要求,下一步主要从这些方面推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适当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不早于本市正常下班时间。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服务。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提供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课后服务资源。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昨天,市教委公布本市各区教育局监督举报电话(详情),广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持续规范校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