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旭华 治印 —— 梁旭华 治印 —
— 二十四节气【大暑】 李旺 —— 二十四节气【大暑】 李旺 —
— 刘珺 书 —— 刘珺 书 —
—— 作者 陈聿东 ———— 作者 陈聿东 ——

  大暑,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所谓“大”者,“乃炎热之极”也,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便是言说天气闷热、汗如雨下的难忍情景。

  此时,午后的声声“知了”便宣告了盛夏的到来,民间又有“大暑热难当,知了叫不停”的说法。知了,学名“蝉”。蝉卵孵化后成为若虫,要在土壤里生活好几年。待到暑伏时某个雨后的夜晚,蝉的幼虫破土而出,爬上树干,便如猴子上树一般,人们戏称它们为“蝉猴”。“蝉猴”爬上树梢,渐渐褪去禅衣,完成最后的“金蝉脱壳”。于孩童而言,此时又多了一项快乐的游戏——粘知了。顽皮的孩童拿了一段涂了黏胶的长竹竿,瞄准树上的知了,小心地、缓缓地将竹竿伸到知了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它粘住。竹竿粘知了的方法十分古老,《庄子·达生》中记载孔子在去楚国的路上就看到了一个驼背老人用长竹竿粘蝉,如同捡东西一样轻松容易。

  盛夏炎热,送暑、消暑则成了生活的主题。说到送暑,必得提一提流行于浙江台州湾一带渔村的“送大暑船”习俗。此俗于每年的大暑日举行,主要活动是迎、送当地的“五圣”神。“五圣”是民间流传的五位瘟神。“大暑船”是一条送“五圣”神出海的木制船,形如缩小版的三桅帆船,体长约10米,宽3米余,船体重将近2吨。“送大暑船”的意义便是送“瘟神”出海,驱除疫病、送暑保平安。

  大暑日,当地主要道路两旁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摩肩接踵。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精心制作的“大暑船”从五圣庙出发,缓缓行进在人潮中。队伍前有鸣锣开道,钢叉护持,鼓号喧天;中间香亭台阁、高跷彩车不断,神话传说人物扮相俊美鲜亮,花鼓莲湘、湖船小球令人眼花缭乱,狮龙腾跃、武术杂耍赢来喝彩不断。到了码头,大暑船被拉出渔港。人们目送大暑船起航离岸,顺江直下海门关,才意犹未尽地返回。如今“送大暑船”,送走瘟神自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紧张、神秘的气氛,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人们兴致勃勃地赶来参加,观看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自己也热火朝天地投身其中,将平日里“蛰伏”的艺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了“送暑”,民间消夏的方式五花八门,比如花间竹影,比如凉茶豆糕,为的是驱走炎热,留下夏日的清凉。至于消暑的效果,最爽利的莫过于“凉冰”。《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当时人们就已经将天然冰贮存起来,以备祭祀之用了。清代的江南,利用冰保存新鲜水果、食物已是相当普遍了。《清嘉录》记载,清时暑日里,苏州城郊乡人挑着盛冰的担子在街巷中叫卖,谓之“凉冰”;兼卖“冰杨梅”“冰桃子”等时令水果,十分受欢迎。鱼肆中则用冰来冷藏鱼鲜,叫做“冰鲜”。当时在苏州葑门外储存“凉冰”的冰窖就有二十多处。

  若是暑日里来一碗冰镇绿豆汤,想来大部分人都会口齿生津。有童谣唱:“一记耳光,拷到里床,里床有只缸,缸里有只蛋,蛋里有只黄,黄里有个小和尚,嗯那嗯那要吃绿豆汤。”一般人家煮绿豆汤用绿豆、百合一青一白搭配着,放入适量的冰糖,煮出来澄清滴绿的一大锅。苏州一带还有一种极为精致的吃法——蒸绿豆。糯米和绿豆浸泡12个小时,上屉蒸熟,加入红绿丝、冬瓜糖、蜜枣、葡萄干等等小零嘴,就着沁人心脾的薄荷水饮下。红红绿绿的色彩与清凉甜蜜的滋味相映成趣!

  如今在六月酷暑中,各地城镇街巷、广场空地上,常有热心善事者摆上一个茶摊,为行人免费派送凉茶。茶的种类不少,除常见的绿茶、乌龙茶之外,还有特别配制的消暑茶,称为“伏茶”。比如以青蒿入茶,清热解毒,便是祛暑良品。青蒿配上茶叶、陈皮、六月霜、白菊花、十滴水制成茶包,善解暑热,对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此外桑菊荷叶茶、二豆饮、金银花饮、决明子茶、焦大麦茶等,无不是兼具药用与口感的消暑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