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脑热家门口就有社区医院,不仅能开药,还能住院和手术,医生还能上门服务……没错,这些都给你安排上了!

近日,天津市卫健委发布《天津市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4名全科医生。
其中明确提出:
-
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住院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相适应的住院、手术等服务,开展常规检验检查服务;
-
推进达到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成“社区医院”;
-
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胸痛救治单元、糖尿病示范门诊单元建设。

主要任务
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强住院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相适应的住院、手术等服务;提高检验检查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常规检验检查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提高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质量,推进基层机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开展健康管理,发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中心作用,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强化各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从重过程向重结果、重居民感受转变,科学合理制订绩效指标,加强项目绩效评价。
按照规范、安全、方便、实用等原则,在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优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面向居民本人开放使用的服务渠道及交互形式,有效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利用率。

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方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社会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
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对象优先覆盖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健全以签约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家庭医生团队依法依约提供基础性和个性化签约服务。
提升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提升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配合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对辖区居民实行“网格化”健康管理。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功能,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业务支撑平台作用,统筹做好疫情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日常诊疗、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等工作。
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培训
统筹规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优化培训项目,分层实施国家级项目、市级项目、区级项目,对接国际化项目。对全市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实行质量控制,助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提升。
通过3到5年时间,基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管理素养和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
重点项目
社区医院建设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以常态化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
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探索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工作,推进达到推荐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成“社区医院”。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患者需求及机构人才特长,积极推行特色诊疗服务(包括疼痛门诊、呼吸慢病门诊、糖尿病门诊、儿科特色诊疗等)。

标准化全科门诊服务流程建设
全面推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全科门诊服务流程建设,通过对全科门诊、健康小屋和家医工作室实施内部诊疗流程再造和信息化环境改造,建立预约分诊区、健康之家区、健教候诊区、家医签约区和全科诊疗区等“五个功能区”,推广“预约就诊——定向分诊——诊前健康管理服务——诊间就医取药——诊后付费、复诊预约”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转变。
实施慢性病医防融合工程
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重点,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胸痛救治单元、糖尿病示范门诊单元建设,优化常见多发慢性疾病的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流程,组建包括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在内的基层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管理基本单元,以家庭医生为主导明确各成员在诊前、诊间、诊后的工作职责,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联动机制,畅通双向转诊和会诊通道,衔接基层慢病药物配备使用,促进全市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同质化,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社会负担与经济负担。
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
依托互联网医疗卫生健康数字管理平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数字化紧密型医疗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四朵云”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家庭医生签约、上门入户特需医疗服务、慢病用药等多样化需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捷医疗健康服务、按病种建设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加快推进建立以家庭医生责任制为基础,以健康管理绩效为核心,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稳妥有序推进标准工作量考核,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最终提升居民健康指数。
示范性社区培训基地建设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教研一体化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创建能够优质开展基层人才培养培训的示范性社区培训基地,明确基地建设标准,加强带教师资培养,与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区域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3到5年时间,每个区至少有1-2家示范性社区培训基地。
搭建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习资源数字化、培训管理信息化。引入临床技能中心信息管理考核训练系统与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系统,推进信息化全科医学实训及考核基地试点建设,实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与考核模式转型升级。通过3到5年时间,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良好运行并实现我市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管理全覆盖、岗位练兵全覆盖。
来源 | 天津市卫健委网站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天津官方微博

查看评论(22)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