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发现,天津的天气真的越来越好了。

(图片来源:微博网友@静和美丽)(图片来源:微博网友@静和美丽)

  不过,随着“供暖季”的开始,人们的担心也随之而来,今年冬天还会不会出现重污染天气?

  现在,权威解答来了!

  12月1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及相关负责人做客由海河传媒中心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四五 开新局——2020委办局长年终访谈”市生态环境局专场,就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作出回答。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左)▲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左)

  PM2.5年均浓度下降31%

  过去五年,天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还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PM2.5作为标志性污染物,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4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1%。

  二是重污染天气,也就是雾霾天数,从2015年的26天减少到今年的11天。当然,十二月份还没有过去,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供暖”季排放总量比平时增加30%

  总体来看,大气环境质量好坏,取决于环境容量、排放总量两个因素。

  环境容量大小,受制于大气扩散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山脉东侧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客观上存在一个“弱风区”,对流层上有一个像大锅盖一样的“暖盖”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

  特别是秋冬季和春夏季差异比较明显,秋冬季环境容量平均减少30%左右,个别时段减少幅度甚至超过百分之七八十。

  另一方面,秋冬季存在“供暖”刚需,污染排放总量比平时额外增加约30%。容量减少,排放增加,“一减一增”,导致秋冬季容易出现重污染天气。

  排放总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

  目前来说,大气环境质量和气象因素影响还没有完全“脱钩”,气象条件的影响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确实需要“看老天爷脸色”。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还是排放总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京津冀区域的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排放总量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钢铁、焦炭、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重化工业,能源利用方式以煤炭为主,货物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这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具体到我市来说,

  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业态偏旧。钢铁、煤电、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二产中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单位GDP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出北京、上海等城市。

  二是能源结构偏煤。我市煤炭消费总量依然偏大,将近4000万吨。

  三是交通运输结构偏柴油货车。重点行业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偏低,天津港集疏港中重型柴油货车较多。我市PM2.5源解析结果也表明,本地污染排放中,工业及燃煤占比达到51%,重型柴油货车等移动源排放占比达到23%。

  加快结构调整 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人民群众享受蓝天白云。同时,在上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也提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制造业立市,强调的是高质量、绿色的制造业,“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坚持制造业立市”是辩证统一的。这既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应对之策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一要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划定实施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二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高端制造、绿色制造;大力推进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一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筑巢引凤”。二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更大体量、更高质量发展拓展环境空间,“腾笼换鸟”。三要优化生态环保工作方式,全面推行“网上办、不见面”审批,同时保留线下服务窗口,建立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助推高质量发展。

  总之,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重中之重就是加快调整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