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抛出了一道“附加题”。

  协同发展的优势,在三地共同战“疫”中,迅速转化为联防联控联动的统一行动。始终牢记天津之“特”、天津之“卫”的职责担当,天津坚决守好北京“东大门”,筑牢“首都护城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引入京冀地区项目545个、资金627.87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4.2%,京冀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比重持续上升。

  随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三地同心圆环环相扣、紧密无间。这里,记录下一位年轻人的故事。在这特殊的半年里,他与数千建设者一起,奋战在天津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绘出同心圆上精彩的一笔。

  联防联控 携手战“疫”

  郑安清楚记得春节后从衡水老家返津是在农历正月十一。彼时,曾经车水马龙的海河两岸还没有苏醒。

  按照疫情防控规定,郑安完成了14天隔离时,距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简称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复工只剩下两天。

  郑安的资历与年龄有着强烈反差。“90后”的他担纲国家会展中心一期室外工程总工程师的重任。他的上一个职位,则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市政交通工程第5标段总工程师。

  如果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首都发展的一台新引擎,那么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将发挥会展业巨大的磁吸效应,为天津经济发展持续“赋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这里承载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促进三地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由于工作需要,最近郑安偶尔往返京津。“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的设计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些图纸确认等事宜要去北京盖章。”

  京津防控举措的严密和往来交通的便利,让郑安感到既安全又方便。“本以为疫情防控期间进京手续繁琐,没想到其实很简单。下了高速只要配合查看健康码、身份证、测温等,就能顺利通行。”

  今年以来,京津冀同步调整疫情防控响应级别,严防死守、协同作战。三地联合印发了10方面制度措施,就人员流动引导、交通通道防疫、物资储备供应、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会商对接、信息共享等合作。

  天津还与北京建立了“日沟通制度”,强化疫情信息互通和风险管控联动,联合建立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信息库,共同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协查、落实隔离。

  通往北京的路上,146个进京卡口严防死守,确保疫情风险零输入;畅通生产生活、防疫物资“绿色通道”,保证进京物资快速通行;全面推广“健康码”,确保人员安全流动,主动对京冀信息互认,让城市科学有序运转起来。特别是外防输入风险高发期,天津机场第一时间承接首都国际机场部分国际航班旅客入境分流任务,以津门的责任担当,有效化解首都外来风险……

  复工复产 承接疏解

  京津冀之间,包容多样性的半径越长,同心圆的面积就越大。

  疫情防控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勠力同心。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能否协同复工,是对三地协同功力的突击测试。

  “点对点”服务,有效打通“堵点”,天津有力有序推动区域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截至4月底,北京产业链在津的188家重点配套企业全部复工,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作为天津第一个获得复工批复的工程项目,天津国家会展中心迅速复工的背后关联着资金、用工、原材料等一系列要素,以及众多职能部门的贴身帮扶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服务保障。

  郑安回忆,虽然盼来了复工,可一上来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干。“让我们庆幸的是,市区各级帮扶工作组很快来到现场,从隔离区设置到工人返岗流程,事无巨细、手把手教。他们说,国展项目不仅要第一个复工,更要成为其他项目复工的样板示范。”

  这项备受瞩目的工程竣工时间并没因疫情而延期,这意味着,施工人员按时返岗成为关键。

  “第一批返岗工人大多是从河北省来的。”郑安说,“原本复工方案是派大巴点对点去全国各地接人,但经过我们和政府部门反复研究、沟通,最后接人地点还是决定选在河北省。一来距离近、时间短,二来津冀联防联控,工人返岗风险系数小。后来证明,第一批工人迅速到岗,对于保证工程进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一期工程16个展厅地上主体结构全部完成,正进行室内装修。“这几天,我们正敲定室外施工方案,为后面的大干快上做准备。”郑安说。

  今年以来,我市在确保疫情防控基础上,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创新途径、建设载体、出台政策,积极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1月—6月引进北京投资项目328个,资金到位额538.73亿元。各承接载体平台不断聚集人气、吸引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1月—6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承接重点项目42个,注册资本金16亿元。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引进北京项目27个,26个已开工,上半年完成投资2.35亿元。京津合作示范区土地征转、中央公园一期、办公基地和展馆建设有序推进。京津产业新城初步具备开工条件。

  共建共享 再绘新篇

  从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出发,沿宁静高速一路向北,车行15公里,就会看到一片美得让人走不动的花田。

  这片总面积5.6万平方米的七彩花田,是滨海新区在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打造的多种生态景观之一。盛夏,马鞭草正值花期,放眼望去宛如一片浪漫的紫色海洋。不远处,花农们正在打理新种下的向日葵,随着季节变化,不同颜色的花陆续绽放,春、夏、秋三季都有鲜花盛开。

  “我常在朋友圈看见这片花田,是有名的网红景点。”郑安笑着说。有空时他也喜欢出去走走,“天津的生态坏境越来越好,是一个来了就会爱上的城市。”

  天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打造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如今已雏形初现,绿屏连绵成片,林地、湖面、花田错落有致。今年上半年,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3.5%。

  生态宜居就是营商环境,就是城市竞争力,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天津。

  大学毕业后,一心想到大城市发展的郑安,在2015年加入了位于天津的中建八局华北公司。那年夏天,他听到京津冀手机长途漫游费取消后,立即跑去办了一张天津本地卡。“那时候心想,以后无论给老家打电话,还是工作通信,都能便宜了。”──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真切利益。

  几年里,他辗转京津项目工地,妻子女儿住在唐山,父母在衡水老家,看似相隔三地,可他并不觉得遥远。“开车去北京和唐山都是2个小时,去衡水也不过3个小时,交通很方便。”

  虽然没走遍京津冀的角角落落,但从郑安身上已经感受到协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经历疫情后,京津冀三地同心的“含金量”与“获得感”更显珍贵。天津用一个战斗的春天,收获了协同战“疫”的硕果,也将用一个奋斗的明天,续写协同发展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