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持续出现晴热天气,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秀图的标配。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却显示,部分晴朗的蓝天是污染天,元凶就是近期频发的臭氧污染。

  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等部门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显示,本月,华北、华东、东北、成渝地区和汾渭平原等地部分城市均可能出现臭氧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从6月7日起到9日,可能出现臭氧中度至重度污染。“蓝天白云”的臭氧污染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危害?又该怎样治理?

  “地球卫士”变身“健康杀手”

  对于臭氧,人们更熟悉的可能是大气中距离地面20~25公里的臭氧层,它阻挡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为此,近些年全球各国一直致力于减少氟利昂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从而防止大气层臭氧空洞的扩大。但这样一种物质,一旦到了距离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就会由“地球卫士”变成“健康杀手”,其强氧化性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同时也会刺激眼睛和皮肤。

  

  近几年来,夏季臭氧浓度持续上升,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过程中除PM2.5之外的另一个“拦路虎”。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目前,全球臭氧背景浓度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微克左右,而从我国情况来看,在空气质量普遍改善、各项空气污染物明显降低的情况下,臭氧浓度不降反升。去年因臭氧而导致的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已经和PM2.5一样,达到四成以上。

  刘炳江: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3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

  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坦言,一定程度上来看,臭氧污染和PM2.5污染甚至可以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柏仇勇:2019年,臭氧超标天数占比为41%左右,仅次于45%的PM2.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既是PM2.5的污染较重区域,也是臭氧浓度较高区域。同时,大气中PM2.5浓度显著下降时,会导致光辐射增强,有利于臭氧生成,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臭氧的年际变化整体上呈反相关性。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6—7月为臭氧污染最重月份,长三角地区6—9月为污染最重月份,珠三角9—11月为污染最重月份。

  

  但这两种污染物在治理上,也有共通之处。因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既是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的前体物,也是PM2.5中二次组分的主要前体物,这就意味着未来要达到空气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需要实现两个协同,一个是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另一个则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

  专家建议:晴热天气午后少出门

  此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发布《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今夏臭氧污染治理的重点措施。刘炳江解释,相关防治措施尤其需要做到科学、精准。

  刘炳江:很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精细化不够,无组织排放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要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管理。

  

  目前,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已明确,本月起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行动,山西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生态环境部还将对部分臭氧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的区域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

  对于个人来说,对臭氧污染要加强关注,但也无需谈“氧”色变。柏仇勇建议,夏日晴热天气午后应尽量减少外出。

  柏仇勇:据研究,臭氧平均浓度超过160微克/立方米,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臭氧污染比PM2.5污染更隐蔽,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通常情况下,臭氧超标时段一般集中在午后气温较高、阳光较强的时段,在此期间只要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及室外活动,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可防可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