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蒸养后的地铁管片脱模后,系统自动打印二维码标签,由作业工人粘贴到管片成品上,通过二维码可对管片生产全过程信息进行查询,实现管片生产全过程数据可追溯……

  正在工作中的管片收面机器人(照片由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提供)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东丽区的中交一航局天津管片厂。在这里,天津地铁11号线一期全线23695环的管片预制任务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本月20日前后全部预制完成。凭借智慧化的生产流程,这座工厂成了名副其实“智慧工厂”。天津地铁11号线10标项目经理陈聪拍着胸脯骄傲地说:“在智慧管控方面,我们的管片厂在天津首屈一指。在全国约200家管片厂中也占据一流。” 

  管片的生产,需要在生产线上依次完成模具清理、涂刷脱模剂、钢筋笼安放、预埋件安装、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浇筑振捣、收面、蒸养、脱模9道工序。“我们生产的管片每一片都有专属‘身份证’。”陈聪说。

  跟随陈聪来到智慧管片管理中心的大屏幕前,从地磅控制系统、搅拌站监视系统到钢筋笼生产系统、管片生产系统,甚至蒸养、水养信息等,每一片管片的“前世今生”,都一目了然。

  那么这些生产信息,是如何记录的呢?混凝土浇筑振捣室、蒸养窑、脱模工位等点位旁边分别设置的一根白色立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一种RFID读卡器,模具运转到位后,可自动读取模具RFID身份识别卡并准确记录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信息。此外,摄像头也几乎遍布厂房的各个生产位置,将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完整记录。

  在这家智慧工厂里,除了建设工人,机器人也是勤奋而高效的“打工人”。

  在车间静停区,记者就见到了大名鼎鼎的一员行业大将——全国首台也是唯一一台应用于生产线上的管片收面机器人。

  “管片传统收面通过三道工序完成,分别为粗收面、中收面、精收面。收面机器人主要负责精收面工序。这一环节如果使用人工的话,通常需要2名工人,长时间的收面,容易使人疲惫,导致力气不足,压实程度不够,管片质量受到影响。”

  正说着,只见一个模具缓缓地移动到了作业位置。倒装在龙门桁架上的机器人自动识别读取系统经过信息,随即启动收面作业!只见机器人沿X、Y轴双向运动,精准测量模具的水平垂直位置,并自动选择与模具型号对应的预设收面轨迹,实现全过程自动收面。4分钟,管片收面完成!完全与生产线的节拍相匹配! 

  “这个机器人去年10月研发成功,随后立即应用于生产线上,目前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陈聪说,“除了现有的整套设备、系统,我们的‘智慧工厂’还在不断成长,例如我们正在对使用人工最多的钢筋加工区进行相应的研究创新,以提高它的自动化水平,期望把这个管片厂打造成全国管片生产领域的‘智慧’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