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津云新闻讯:英国名牌大学教育专业毕业,随后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本想在“间隔年”回乡种水稻,但一干就再也没回去,并且扛起了振兴小站稻的使命,打造出“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成为天津小站香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芳完成这样的身份转变,只用了2年。

  眼前28岁的她,从一个“可甜可盐”的小女孩变成了小麦色的皮肤、并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粗糙双手、耐脏耐磨款式的衣服和裤子,一点也没有“海归”的模样。她说现在这样是洋气中带着点土气,而土气里更透着朝气。“年轻人回来了,农业才能走出新路子。”2018年,张建芳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有两个选择摆在面前,继续学习或是工作,“当拿到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很纠结还要再读五年。”张建芳回忆说,那段时间没有收入,而文科奖学金又少,“学费肯定要靠家里,所以我申请了推迟一年入学,回国看看理想与现实究竟相差多少。”

  回国后,张建芳先是在北京一家教育机构任职英语教师,“生活十分紧张,压力大,我爆肥了20斤!”而正是在那段时间,张建芳决定让自己放慢脚步,轻松下来。2018年起天津开始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张建芳的父亲张全也时刻在关注着小站稻的发展,“虽然当时的工作与农业没有关系,但父亲总会给我发一些三农政策、产业振兴的新闻,同时也会和我分享参加活动时的感受。”看准小站稻的发展前景,她便辞去北京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在天津市宁河区开始当起农民,卖起了大米。

  2020年,本想大干一场的张建芳刚一开春就迎上了当头一棒,“由于新冠疫情,很多产业都停下脚步,可是春耕备播不等人。”于是张建芳第一次给农民做了线上宣讲会,“那时候啥都不懂,只能不停地去学习,幸好之前有做老师的经历,我特意做了课件给农民们推介种子,讲授田间管理知识。”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脱掉皮鞋换上泥靴,脱下西装披上工装,真正把自己当成地道的种田人。

  虽然不如种植能手们这么专业,但整个流程张建芳一个也没落下,天天往地里跑,成了一个彻底的农家丫头。“选种、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甚至到打包、卸货、发货,全是我亲自来干。”向父亲请教、向种粮大户学习、向种田能手咨询,开始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稻子……这些都是她的日常。

  干着干着,她发现了问题,“包装就是普通的密封袋上贴着一张彩色标签,同质化十分严重,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张建芳心想,自己种植的小站稻有基地、有优质种子、有生产资料、有加工厂,但没有转化成财富的优质品牌,一切都是徒劳,“我把自己设计成漫画形象印在包装上,成了IP。”这样的举措赶上了“双11”,这波“电商+IP”的做法让她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了当农民的成就感。公司里不少老员工看到她的努力,也都感叹说:建芳长大了。

  “发展小站稻,民营企业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在张建芳看来,作为年轻一代,更有创造力和灵活度,如今,她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细分定位,已经开发了9款对应不同渠道的产品。与此同时,她还推出了认领“稻蟹一分田”等活动,做起了微信小程序、网上店铺。

  而面对广大农民们,她也有自己的想法,“简单说就是‘五个统一’,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短短2年时间里,她将最初的300亩水稻基地,扩展到了如今的50000亩,带动了农户2700多户,累计增收5000万元。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小站稻,这几年张建芳参加过不少比赛,受到多次表彰。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天津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第一名、第四届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优胜奖、天津市第三批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一张张奖状、一个个表彰,对于选择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参加比赛时,我发现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了农村,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片土地就会有近乎于执着的热爱。”

  与此同时,张建芳还在筹划着把水稻基地变得更“智慧”,“现在正在洽谈能够通过遥感、物联网实现长势和土地的监测、溯源、加工监测智能化、基地视频共享等功能。”张建芳说,这也是基于她的认领“稻蟹一分田”活动,“也许大家知道小站稻好,但不知道怎么好,我们就用可视化的场景,让他们身处城市,也能知道自己吃到的米饭是怎么长出来的。”

  四月,嫩芽争春。张建芳依旧忙碌在基地和公司之间,既要顾着育秧,又要打通销售渠道,“现在市面上放眼望去,小站稻占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建芳说到,“如果我们只想把米卖出去,那太简单了!但真的是卖出去就完事儿了吗?”事实上,她更想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为小站稻振兴做些什么,“虽然道路艰难,但也要有人去走。”毫无杂念的做好一粒米,让消费者吃上更多好粮,成为她心目中的匠人就是她要走下去的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天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