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正在批改期末试卷的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王浩接到一个电话。“已接到您的挂职文件,什么时候可以来?”电话那头是来自天津市宝坻区区委工作人员的询问。1个月后,王浩到宝坻区挂职锻炼。那一年,他28岁。
2022年3月,王浩已经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简称科技城)的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从未名湖畔到潮白河边,10年时间,奔波于京津两地的王浩用最美好的年华书写出一段精彩的双城故事。
转变
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王浩从小酷爱历史,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世界历史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如果没有那次挂职经历,王浩的生活可能会一直停留在校园中。但一切不会总按照计划来,2012年的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王浩的人生轨迹。“被学校选派到宝坻区挂职,担任区长助理。”他说。
虽然在天津长大,但是此前王浩去宝坻区的机会并不多,“印象中就是一个农业区县”。至今,挂职第一天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开车下了京哈高速进宝坻城区时,会经过一大片城中村,和北京城市面貌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那时确实有一点儿心理落差。”这种落差没有让他退却,反而激发了他了解农村、深入基层的想法。此后,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他主动要求到基层一线工作,担任宝坻区牛道口镇韭菜庄村第一书记,在产业帮扶方面做了很多成功探索。
从怀揣“学以致用”理想的青年教师,变成协调处理大事小情的政府部门管理者,王浩很快适应了这种转变,“求学的经历让我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能较快地学习新知识并融入新环境。”
大势
2013年王浩结婚了,由于妻子也在北大工作,他们只能异地生活。“基本一周回一次北京。”同年,王浩正式兼任宝坻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
采访过程中,王浩一直在强调“大势”两个字,是“大势”促使他一直留在科技城,为这片14.5平方公里的土地奋斗。他所说的“大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亲眼见证、亲自参与科技城的诞生和发展后,王浩倍感自豪,科技城已成为他在京津两地时空链接上的重要纽带。
2013年底,王浩又多了一个职务,兼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和北京中关村的沟通。随着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王浩明显感觉到“宝坻的温度不一样了,从原来一天只见一两拨客人到一天七八次接洽,马不停蹄。”
从一片农田村社到“产、城、人、景、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新城,从默默无闻到在协同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科技城的建设全面提速、日新月异,王浩也真正体会到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利好。
“周一早上6:30从北京出发,7:40我就能坐在科技城办公室上班。”王浩认为,科技城强大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极大方便了像他一样需要频繁来往于双城之间的人们。“北京市行政中心东移后,我们开车去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汇报工作只需要40多分钟。”他说:“京滨高铁今年就要开通了,我们还在规划设计从宝坻高铁站到科技城的快速公共交通,未来将实现10分钟无障碍接驳,出行会越来越便捷。”
收获
今年是王浩在宝坻区工作的第10个年头,每天忙碌依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服务企业、打造综合配套环境……去北京办事经常是当天往返,也来不及回家看看。”王浩说。但是看到科技城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他深感欣慰,亦觉收获良多。
从一个没有经济领域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一把手,他边学习边实践,如今,王浩面对的已经是另一番天地。
“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还会来宝坻么?”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王浩讲了个小故事。
王浩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时间合适的时候,他会带着家人在科技城转转。有一次,小女儿突然问他:“爸爸,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呀?”
王浩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你和姐姐不是喜欢迪斯尼城堡么,科技城也像是一座城堡,爸爸的工作就是负责把那里建设得美美的、好好的。”这或许就是王浩10年双城故事最合理最完美的注脚。
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