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包装好的喜糖,成了送给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慰问品;原本披在身上的应该是白色婚纱,如今却变成连呼吸都辛苦的白色防护服;原本万般计划才请好的婚假,如今成了夫妻俩一同在社区做志愿者的日子。

  为新娘穿上战袍

  1月12日,新娘陈贝贝早早吃完午饭,因为担心即将在下午开始的二筛扫码中手机出现问题,她反复检查着自己的设备和充电宝。

  11时,作为西青区锦泽苑社区核酸检测点扫码录入组的成员,新郎周文桢开始认真帮助自己的新娘穿上白色防护服。每一根绑带都要扎好、每一个拉链都要拉严、每一处粘贴都要粘紧。陈贝贝说,周文桢从来没有这么细心过,帮自己穿防护服时的周文桢眼里透露出的光,让她觉得好像自己穿上的是战袍。而周文桢,在帮自己的妻子穿好防护服后,也穿上了红马甲,拿起了小喇叭。原本是一对新人的小两口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二筛从中午直至深夜,陈贝贝和周文桢在社区的核酸采样点虽然咫尺之遥,却没有说过一句话。陈贝贝从事的扫码工作需要全程穿着整套防护服,戴着口罩、手套、面罩等。周文桢穿着红马甲在现场一会儿搬运物资、搭建隔离棚,一会儿又被安排在居民排队处维持秩序、护送老幼病残孕等需要走绿色通道的居民。用陈贝贝的话说,“那天在核酸采样点,我们俩连看对方一眼的时间都没有”。

  按下婚礼暂停键

  新郎周文桢是天津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这个来自于温州的小伙子今年29岁。27岁的新娘陈贝贝是同一所大学的组织员。说起刚过去的一周,陈贝贝说那是她很久以来第一次失眠。

  1月8日,周文桢和陈贝贝早就打算好了在婚礼前最后一个周末确认核对婚礼最后的细节。清晨,还没来得及跟群里的兄弟团和姐妹团成员打招呼,一条关于天津出现疫情的报道,让他们忽然有些不知所措。“原本这次来参加我们婚礼的双方父母亲友大多都是外地人,疫情当前,我们虽然当时还不知道会有多严重,但我们想不能在这个时候给大家带来危险。我们俩商量了一下,很快就默契地决定将婚礼延期。”陈贝贝说。

  婚礼延期不是个小事,在一切都还不明确的情况下,能做这样的决定不仅需要勇气,更是担当。从联系婚礼酒店、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各个婚礼环节的单位,告知对方推迟婚礼,再到向远在老家的父母亲友说明情况,新郎新娘就这样把自己的婚礼按下了暂停键。

  周文桢说,他们恋爱了将近3年,但因为疫情,学校各项安排不断调整的原因,他们俩的婚礼日期迟迟定不下来。“去年3月,学校开学后,我们俩抽空去领了结婚证,但双方家里都是老人,婚礼是一定要办的,也是因为这样,直到去年9月,在双方父母催促下把婚礼日期定在了今年1月16日,当时觉得那时应该是放寒假了,但没想到1月8日疫情突然在天津暴发。”

  9日凌晨,距离津南、西青、东丽、南开4区首轮核酸检测不到7个小时,陈贝贝说自己那天失眠了。陈贝贝告诉记者,当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有担忧,可能也有失落,更有从不确定到确定的如释重负,她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的。

  喜糖分享进社区

  陈贝贝说,1月8日晚上,当挂断家里人的电话后,他们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

  1月9日,因为学校的防疫工作,周文桢回了学校。而陈贝贝坚守在她阳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志愿岗位上。

  1月10日,周文桢和陈贝贝报名了学校志愿者招募,晚上接到电话等待分配任务随时上岗。这期间,他们也在所在社区的在职党员群里报名了社区志愿者。

  1月11日,按照天津师范大学的安排,他们同学校招募的300多名志愿者共同在西青区大数据中心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1月12日一早,陈贝贝开始在社区上岗,成为采样点的信息采集员。而同一天,周文桢也成了社区采样点秩序维护员。

  1月15日,全市启动第三轮筛查,周文桢和陈贝贝清晨5点半准时出现在社区采样点,这次周文桢也穿上了白色防护服,同陈贝贝一起承担起了信息录入工作。

  1月16日,从凌晨一直到6点,在阳光心理热线值守了6个小时的陈贝贝结束了工作。从15日4点多起床,24小时仅仅睡了不到两个小时的她却毫无睡意,因为这天原本是她披上婚纱的日子。看着包装好的喜糖,陈贝贝在社区服务群里留了言,她要把这些喜糖送到社区里,送给一同抗疫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分享自己新婚的喜悦。

  不善言辞的周文桢告诉记者,“自己不会表达,工作也忙,3年恋爱没有制造过什么惊喜。现在既有夫妻之爱,也有同袍之情,这是属于我们俩的浪漫。喜糖是我们夫妻一起抗疫的决心。”而陈贝贝的朋友圈还停留在9日凌晨,“婚礼延办,再择吉日,愿天津平安。我们的喜酒再酿一酿,愿这疫情早日过去,我们早日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