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今晚调查”立足市民需求,聚焦由天津市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持的“公众参与视角下老旧社区加装电梯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该调研团队向454名市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20份,较为全面地了解市民的生活需求与期待,探讨如何为老旧社区“加梯”进一步“加码”和“加速”。

  本市受访居民画像

  在全部受访者中,男性占52.14%,女性占47.86%;在年龄分布方面,19岁至40岁占30.00%,41岁至60岁占32.62%,61岁至80岁占27.38%,其他年龄段占比较低;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本科学历占38.33%,高中、高职等学历占33.57%,硕士及以上学历占4.76%,其他学历占比有限;在居住区域方面,和平区占14.29%,南开区占16.19%,河北区占19.05%,河东区占19.29%,红桥区占14.05%,其他区域占比偏低。

  受访者中能够完全自理者高达86.43%,家中60岁老人的数量大多为2名左右,18岁以下孩子的数量大多为1人,居住在3层至4层和居住年限在30年以上的情况居多。总体来看,中老年群体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状况良好,受访者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对老旧社区加装电梯的情况持关注态度。

  加装电梯意愿积极

  人们一般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老旧社区加装电梯的政策资讯?

  调查显示,市民对住宅楼加装电梯有较强烈的意愿, 83.57%的市民愿意加装电梯,16.43%的市民不愿意加装电梯。在市民愿意加装电梯的原因中,方便出行占94.30%,房子升值或租金提高占32.48%,关怀邻里占49.86%,产权面积增大占13.96%,其他原因占13.68%。愿意加装电梯的受访者所能承担加装电梯费用最多为30000元。

  未加装电梯社区居民:

  年纪等不起,腿脚耗不起

  孙女士当初结婚买房时,曾建议父母也换个电梯房。父母坚定地表示:你别看这房子老了,质量特别好,我们再住几十年也没问题。

  90多岁的外婆瘫痪后,孙女士的母亲和亲戚轮班照料,每次不仅要横跨东西三个区的距离,还要在自家的六楼和娘家的四楼之间上上下下。“我家楼层高,好在楼梯平缓些;外婆家的楼梯特别陡、还特别窄,我自己得小心翼翼地扶着墙走。我妈伺候外婆一段时间就开始感觉腰疼,很快腰就用不上力气了,膝盖也疼得弯不了,不要说爬楼梯,就是在家里坐下或者站起来都困难。舅舅家的两个表哥年纪都五十岁上下了,谁也背不动外婆。那段时间,长辈亲戚们过得都特别吃力。妈妈和大姨有一次从外婆家出来,赶上阴天,楼道里光线暗,什么都看不见,俩人是互相搀扶着一点点儿挪下楼的。大姨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当时还撑着,回家来和我爸说起来哭了,和我说起来也哭。”孙女士想让父母和外婆卖房,再把两笔钱凑到一起,买个交通便利的电梯房共同居住。但这个计划需要经过家族亲属的讨论和认同,因此迟迟没能实施。对于老旧社区加装电梯的政策,孙女士始终非常关注,但她的态度有些悲观,认为以现在的推进速度来看,“外婆的年纪肯定等不起了,妈妈的腿脚也耗不起啊!”

  预期收益大于风险

  调查显示,小区未安装电梯的受访者对加装电梯的认知情况较为泛泛,其中设计方案、费用分摊方案、管理协调工作、政府补贴力度和后期运维管理的了解程度,“一般”选项占比最高,“不了解”的人数次之,说明仍有许多受访者不清楚相关政策及管理方式;相较而言,受访者对加装电梯项目筹资渠道的关注度更高一些,超七成受访者(70.18%)对费用分摊方案有一定的了解。此外,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住宅加装电梯抱有较高的预期收益,同时认为加装电梯后预期风险“一般”或“较小”。不同受访者对住宅加装电梯期望不同,其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不同。市民作为理性经济个体,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风险时,才会积极参与合作。

  所在小区已安装电梯的受访者对住宅加装电梯方案的认可度较高。针对加装电梯设计方案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一般”和“满意”的选项人数最多,“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无人选择,整体满意度较高;对于管理协调工作和费用分摊方案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满意”的人数次之;而对政府补贴力度的满意度数据与其他方面相比较低,后期运维满意度中“一般”和“不满意”的选项人数也最多。

  生活需求影响态度

  本次调查了解和分析了市民对加装电梯一事的认知程度并按照从“非常了解”至“完全不了解”的顺序,设置分值从1至5分布,认知均值为2.99;在调查市民对加装电梯的期望指标时,则按照收益从大到小和风险从小到大,设置分值从1至5分布,期望均值为2.97。

  均值分析显示,年龄因素对认知均值的影响较为明显。41岁至60岁市民对加装电梯认知均值最低(2.59),他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十分明确,加装电梯的意愿最强烈;80岁以上市民对加装电梯认知均值最高(3.38),参与意愿相对较低。此外,住户自理情况越差,则加装电梯的意愿越强烈。

  电梯助力社区养老

  居住楼层为6层以上的市民对加装电梯的认知和期望均值最低;居住楼层为1层至2层的市民对加装电梯认知和期望均值最高。居住楼层越高,市民对加装电梯的参与意愿就越大。

  不同居住时长的市民对加装电梯的期望差异显著。居民在社区居住的时间越长,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强,在社区养老的意愿越明确,住房适老化改造的意愿也越强烈,因此对加装电梯的期望相对较高。

  加装电梯社区居民:

  生活没噪音,上楼没负担

  81岁的李强老师家住在南开大学西南村二社区,他所在的单元加装电梯已经有近一年时间了。加装电梯前,他买菜回来要上五楼,中间休息几次;加装电梯后,他感觉现在的生活非常便利,轻轻松松就能上楼、下楼。

  “我们这楼里的户主,都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大家特别希望尽快加装电梯。”李强老师记得,在加装电梯前,社区居委会主任、网格员多次组织召开居民协商会议,工程单位还为居民举办讲座,介绍施工方案、后期养护等相关规划,打消了居民心中最后的疑虑。在费用方面,一楼和二楼居民不参与分摊,三楼到六楼居民按楼层分级付费。这一决定参考了同社区加装电梯楼栋的先例,同样获得了居民赞同和支持。

  李强老师认为,居民的收入水平、邻里关系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都会影响老旧社区加装电梯的集体决策。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听到过一些老同事、老朋友表达对加装电梯的羡慕之情和难以实现的遗憾。

  多管齐下惠及居民

  从认知和期望上看,人均收入为9000元以上的市民对加装电梯的认知和期望均值最低,分别为2.71和2.76,人均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市民对加装电梯认知和期望均值最高,分别为3.50和3.07。家庭收入高的住户,在电梯出资问题上容易协商,希望能尽早、尽快加装电梯。

  一般情况下,一部电梯的初期加装费用大约60万元,按照政府财政资金补贴20万元计算,需要由市民负担40万元左右。为降低市民经济压力,调研团队建议应多管齐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一,减少市民分摊资金,增加政府补贴金额;第二,对于不同楼层、家庭经济情况的市民,制定个性化的分摊方案;第三,实行费用减免、税收优惠、以奖代补等政策;第四,引入社会企业投资,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降低加装电梯的成本。

  降低“业主同意”难度

  通过对全国部分城市老旧社区加装电梯政策实施效果的对比,可以发现广州是加装电梯最多的城市(截至2020年3月);杭州加装电梯完成效果较好,规划完成率在60%以上(截至2020年7月);福州、北京、南京的规划完成率也较高。

  在加装电梯的决策条件方面,各地主要遵循两类原则:一是全体业主同意,二是“双三分之二”同意(即加装电梯必须是占有房屋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率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北京、上海在最早出台的政策中要求全体业主同意,后来才变更为部分业主同意即可。天津近期拟推出的《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采用“三分之二+四分之三”的所在楼门业主同意原则制定加装电梯决策;同时针对加装电梯过程中需要占用的公共场所,也将采用“双三分之二”的原则征询建筑区划内全体业主的意见。相信未来随着加装电梯难度的降低、政策执行效率的提高,加装电梯工作的安排能够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需求,继而进一步提升本地老旧社区加装电梯政策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