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病毒再高,也怕疫苗。传染再强,两针撂倒。”“打疫苗的人最美,不打的人后悔”“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连日来,网上不少这样的标语一度走红,成了新梗,打新冠疫苗一下子成了热热闹闹的社交行为。截至8月9日24时,天津市累计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近2000万剂次,免疫覆盖人群达1127.9万人,全程序接种人群达1011.4万人,12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达到91.1%,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程序比例达到81.7%。而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逼着自己做到极致,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把关乎国运的大事落到实处的医护人员。

  在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新冠疫苗大型临时接种点值守的150多天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守护,体现在为每一位居民的接种服务中,向“疫”而行,无所畏惧,充分展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战“疫”担当。每天早上8点,护士李冬艳都会准时出现在接种点,换工作服、洗手消毒、开窗通风、检查接种过程所需用品……开始一天工作前的准备,“我们这里早上8:30开门,承担着全区委办局、港澳台同胞、外籍人士、街道居民和学生的疫苗接种工作,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种2300多人。”

  责任大、任务重,是对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和安保执勤人员共同的考验。谈及下班时间,李冬艳笑说,“已经一个多月没有10点之前回过家了,只要倒不下就要扛起这份责任。”从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之初,接种点的医护人员就加班加点工作,他们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奋战在疫苗接种区,“延时服务”已是常态,“有的市民工作太忙,只能是下了班来打疫苗,为了让每个市民想打就打、随到随打,特别是一些加班很晚的人,我们宁可多等一会,尽可能为大家做好服务。”

  李冬艳作为大王庄街新冠疫苗大型临时接种点的负责人,计算各企业批次的疫苗库存、保证未来疫苗供给、解决接种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预检-救治的闭环管理、清点接种人数、整理报表,她熟悉各个岗位,全面而熟练,霓虹闪烁的路灯伴随着回家路是她每天都要经历的。

  回溯新冠疫情暴发的一年多以来,李冬艳周转于各个战“疫”岗位,“我是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说起这段经历,李冬艳已经热血沸腾,回津后经过两天休整,李冬艳转头进入了隔离点,随后又被派往海关支援,“自从3月28日疫苗接种点开启,我就一直在这里。”采访间隙,李冬艳的电话不断响起,“我们这里的医生都把接电话比喻成‘排雷’。有的是外地人打来电话问咱们这边有没有疫苗,有的来咨询接种点与接种后症状反应的……”每天都有将近400通电话打来。

  “请排队登记确认。”“之前有没有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是不是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发作期?”医生张扬每天在上班期间都会化身为一台“复读机”,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下了班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了……”

  “虽然口干,但又不能多喝水。”张扬说这是一个矛盾,“如果赶上学生大批量来接种疫苗,一时间就有三四百学生过来,合理有序安排他们顺利进行接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几乎连喝口水、上厕所、坐下稍作歇息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知道,工作一刻也不敢停,也不能停,要一直支撑到底。

  刚刚度过哺乳期的张扬回忆说,“虽然自己有哺乳假,同事会相对照顾我,可以下午四点下班。”但张扬也很少准时下班,“看着同事还在忙,我怎么能撤退呢?”工作虽然枯燥,但在他们看来却极为重要,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能为筑起免疫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即使嗓子哑了,衣服湿透了,还是乐呵呵地说“没事,也不算太累,缓缓就好。”

  一些15-17岁的学生在接种期间还会主动和医护人员交谈:“请问,我打了针后可以喝咖啡吗?这几天还能打篮球吗?”除了嘱咐常规的接种注意事项,医护人员还针对接种人群的年龄特点,格外细致地和未成年人交流互动,耐心回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开盒、取苗、核对、抠盖、拆包装、抽取、消毒、注射、拔针……这样的动作,负责接种的护士王颐每天要重复200次,“打个比方,如果每小时接种20人,一天工作9小时,那么一分钟不休息,也不过180人能够接种。”但王颐仅在一分钟时间内,就能完成疫苗注射,一系列动作精准而娴熟。“一点都不疼,我还没反应过来,就打完了!”接种者赞叹王颐的“针法”厉害。“留观30分钟后才能走。注意观察、避免劳累,有情况及时给我们打电话。”接种完毕,王颐还不忘提醒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接种工作,王颐的医用防护手套一戴就是一天。休息间歇,她一边揉着贴着膏药的手腕,一边说,“同一个动作每天都要重复上百次,回到家手腕都抬不起来了。但一上岗就要保证为市民接种疫苗时的熟练度。”

  “居民都希望能快速完成接种,接种护士既需要认真核验,又要完成消毒、注射等工作。唯有提高技法和效率,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王颐说,由于每天都要大量地使用手腕,腱鞘炎的老毛病又复发了。

  作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派出到接种点执行医疗保障任务的主治医师,安喜艳医生通过卫健委的考核后,接到任务被调到接种点负责接种者的禁忌症鉴诊以及留观保障工作,“有的老年人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都会过来咨询是否能够接种新冠疫苗。”面对前来询问的患者,安喜艳耐心地予以解释,“尤其是老年人,耳背,而且询问时会特别细致,这就更要求我们清楚明确地将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给他们。”

  安喜艳和同事还负责应急抢救工作。在这里几个月,安喜艳还没有遇到居民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讲,有基础病的老年居民在留观时,我都会让他们坐在我的旁边,以应对突发情况。”随后,安喜艳还提示到,“尤其是学生,在打疫苗前一定要吃饭,很多孩子由于心情过于紧张,又没有吃饭,就会导致低血糖。”

  除此以外,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在天津站前广场设立了流动疫苗接种车,打通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宽敞的前广场,设置了等候区、预检区和留观区,车下等候、筛查,上车登记接种,下车留观,现场井然有序。接种现场配备了急救车、急救医生和急救药械等医疗保障力量。刚刚从杭州回来的旅客沈悦出站后便看到了疫苗接种车,他说:“平时经常在外面跑,没有时间去接种点,今天在车站享受到了接种服务,非常好的一次体验!”

  不同于年初,群众对打疫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几个月来,群众接种疫苗热情高涨,“有一部分群众由于时间原因,或者行动不便等,难以到指定接种点接种疫苗。流动疫苗接种车让疫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便了群众的同时,也提高了疫苗接种率。”护士石雪说道,由于24小时均有到站列车,所以“夜场”成了日常,可大家都没怨言,“你看,我们户外工作的,明显要比接种点的医护皮肤色号要黑一度。”石雪说完,又去忙碌了。

  这是天津疫情防控中一个个普通的工作瞬间,更是千万名疫苗接种医护人员的日常。8月19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这群“尖兵”依旧夜以继日地守在岗位上,打出坚定每一针,为建立免疫屏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