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天险惊长猿,南疆荒漠大风狂。

  火焰山中斗烈日,巴山洞里盼春阳。

  谁道铁兵无柔情,不入新房入营房。

  誓开天脉架虹桥,摘得星光作红装。

  ——这首打油诗,是刘景武七年铁道兵生涯的真实写照。

  8月5日,已赋闲在家的刘景武正在为自家院落添砖加瓦。蓟州东水厂村的村书记刘景学带记者见到他,第一句话就介绍他是村里第一个入伍当兵的人。“我当时是铁道兵,那份辛苦,如今的年轻人难以想象。”刘景武招呼记者进入家门,坐下来细细回忆往日的那些时光。

  走蜀道

  明知山有“虎”

  刘景武于1969年入伍,从蓟州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又换乘两天两夜的汽车才到达四川。“那是我从军的起始,在四川经历了几个月的集训,被分为铁道兵,开始参与成昆铁路的修建。”刘景武回忆,“第一次进入山洞参与修铁路的时候,头顶上的石头摇摇欲坠,心中自然生出恐惧感。当时,钻山洞、修铁路都是人工完成,没有大型器械,极其危险。开始先用工具在山石上打“眼儿”,在里面装炮,点燃后将山石炸开,随后浓烟滚滚扑面而来。冒着烟尘,我们就要进去清理,长此以往,退伍后我们都得了尘肺病。但是,作为军人,我们没有一句怨言。可以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时候再苦再累,刘景武他们也要完成每天的既定任务。通讯不方便,只能靠写信,刘景武给家里报信、收到回信,来回要二十天。“母亲和姐姐担心我,经常流泪。泪水打湿了信件,让我对亲人倍感思念。后来,入伍的第五年,我趁着探亲回家的时间成了亲,再回部队,又多了一个人思念我。我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但作为军人,就是要弃小家、顾大家,我不后悔。”刘景武坚定地说。

  赴南疆

  又上“火焰山”

  1974年,刘景武去了新疆。不同于在山区修铁路,在沙漠戈壁工作虽然危险程度降低了,但辛苦程度反而更深。

  他们修的那段铁路,在《西游记》所称的火焰山周边。“中午热得睁不开眼睛,头上只戴着简陋的草帽,皮肤被晒得发红、发烫,甚至起了泡,因为闷热,连呼吸都困难。”刘景武回忆,“新疆的食物种类不多,我们吃的也不太习惯,有时吃的跟不上,身体就更加劳累。”

  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也是临时建成的,两块木板中间夹着水泥,就这样简单搭起了住房。

  当兵的那些年,由于他吃苦耐劳,追求进步,很快在入伍后入了党,至今党龄已有51年。退伍后,他回到老家蓟州东水厂村,在机井队工作了些年,前些年又开了农家院。

  如今,刘景武的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出嫁,另一个在外打工,“老伴前些年去世了,农家院已不再经营,即使现在我赋闲在家,村里哪户人家需要帮忙,我也都尽力帮助。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会尽力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辈子。”刘景武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