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起,天津市对口帮扶甘肃省,帮扶范围几经调整、逐步扩大,从3市13县到7市州34县,20多年间扎根甘肃大地,情系陇原百姓,为甘肃脱贫攻坚注入“海河情”“天津力”,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天津贡献。
星星之火可燎原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天津对口帮扶的7个市州34个贫困县,占全省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近六成,其中深度贫困县19个,属于“三区三州”的涉藏县市9个。帮扶地域覆盖六盘山、秦巴山、涉藏地区三大片区,2015年底共有贫困人口34.59万户144.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5%。
天津市从“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帮扶看天津”的全局高度,坚持负总责、负全责、负首责的政治站位,实施“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思路举措,最近五年共投入42.17亿元财政援助资金,实施2226个扶贫项目,社会帮扶投入超过6亿元,扶贫协作深入人心。突出造血式帮扶和长效化机制,发挥天津优势,构筑“六大体系”,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扶贫协作模式,与甘肃一道打赢这场历史之战、时代之战。
经过双方通力协作,甘肃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决定性成就。一是彻底撕掉“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现行标准下5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包括天津帮扶的34个贫困县在内的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涉藏州县2019年即实现整体脱贫。“两不愁、三保障”任务清零达标,群众住房、吃水、就医、上学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拓展了农民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渠道,2017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0.2%、10.3%、11.8%,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普遍增速,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深度贫困面貌彻底改变。二是全面打足产业兴旺的发展底色。拉开架势构建起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从“盆景”到“风景”,“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较大气候,新型经营主体挑起大梁,“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201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国首位。甘味农产品品牌影响越来越大,甘肃味道饮誉津门,陇货出山畅销全国。三是大步迈上美好生活的崭新起点。推动综合建设,改善整体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消除视觉贫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过去安于贫困、习惯过苦日子到如今不甘落后、努力奔向美好生活。这一时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减少贫困人口最多的时期,当地干部群众心齐气顺,精神高昂,焕发了干事创业的全新活力。
倾心倾情倾力帮
2020年,倾心倾情倾力帮扶甘肃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确保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顶格要求、舍得投入、率先垂范、真情付出。10月,在已经超额拨付财政支援资金的基础上,再次追加帮扶资金2.16亿元。全年选派党政干部122人,超过协议人数(74名)。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协作主攻方向,立足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安排产业扶贫资金8.38亿元,占帮扶资金总额52%。通过激励引导,引进产业扶贫项目122个,实际投资到位额7.28亿元,通过吸纳就业、利益联结带贫10.67万人。不断拓展消费扶贫的渠道和规模,累计销售甘肃省贫困地区农特产品13.83亿元,同比增长20.8%,带动贫困人口20.8万人。高水平办好“津企陇上行”品牌活动,组织131家企业参会,达成合作项目60个,协议额206.59亿元,是上届的近2倍,仅3个月时间已落实12.1亿元。
坚持化危为机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岗就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历史性突破。帮助贫困劳动力来津就业2791人,同比增长 83%,是今年协议数的4.4倍;输转到其他地区就业42081人,同比增长34%。强化“居家”岗位供给,通过支持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1662人,同比增长29%,是今年协议数的3.2倍。强化就业技能提升,开展技能培训385期,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46万人次。
天津全市实行“战区制、主官上”,16个区的党委书记年内均赴甘走访对接,区级领导到县对接157人次,同比增长28%。突出结对全覆盖、帮扶见实效,延伸推进205个乡镇(街道)、246个村(社区)与对口地区217个乡镇、233个村开展结对务实帮扶,帮助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村组设施建设,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搞好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累计培训6841人,创业成功4311人,带动4.1万贫困人口增收。组织1377家企业、122个社会组织与1927个贫困村深入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助打造美丽乡村、发展集体经济、救助贫困户、资助贫困学生等。组织85家二级以上医院、1034所中小学与对口地区101家县级医院、1941所中小学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深化人员、技术等医护交流,共享名师、优课等教学资源,增后劲、促提升。录制播放《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记录片宣传片,进一步营造凝心聚力的浓厚氛围。
攻克深贫特困“重难点”。一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针对19个深度贫困县急需解决的困难与问题,投入财政援助资金9.28亿元,占比57.6%,实施帮扶项目489个;选派干部人才761人,占比51%;产业合作落户61个,实际投资额4亿元,占比55%;消费扶贫6亿元,带贫11万人,占比53%。持续增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二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齐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389万元保障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加强教育扶贫,投入1.15亿元,修建乡镇和村学校、幼儿园 41 所,资助贫困学生696人。加强健康扶贫,投入1.55亿元,建设乡镇(村)卫生室、养老院263所。在11个县实施“互联网+健康扶贫”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现代智能设备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贫困县乡村搭建三级医疗保障网络。三是聚焦贫困残疾人群暖心关爱。投入2977万元助残脱困,帮助3.2万名贫困残疾人成为生产能人、生活强者。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帮助镇原县、会宁县2100余名贫困残疾人发展家庭肉牛肉羊养殖、春耕种植产业,增加收入;为近8000名残疾人实施康复、无障碍改造等项目。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捐赠辅助器械和教学器具,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打赢挂牌县村“歼灭战”。“一县五村”进行全覆盖实地对接推动,5个帮扶区成立专班、明确专人、细化方案、盯紧压实。立足一地一策发展特色产业,帮助镇原县发展肉牛、肉羊和万寿菊、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针对全县13个未退出贫困村实施一村一策精准帮扶,对挂牌督战的贾山村投入140万元帮助培育发展肉兔养殖;在富坪村新建173座日光温室大棚,发展黄瓜种植产业;为朱家涧村落实884.6万元助力设施蔬菜园区和育苗车间建设;投入50万元支持腰套村建设清洁用具加工扶贫车间;为次哇村投入770万元建设犏雌牛养殖基地,打造犏雌牛养殖产业链。三是组织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针对镇原县,组织91家企业、23个村、14家社会组织开展村企、村村、村社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48.9万元。针对5个挂牌督战村,组织19家企业、32家社会组织,并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77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3个,均已全部完成。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4月初与30家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发出倡议书,承诺结对帮扶挂牌督战贫困村,在全国掀起社会组织助力挂牌督战的热潮。2020年11月,镇原县正式脱贫摘帽;5个贫困村在此之前也全部顺利出列。
啃下就业稳岗“硬骨头”。一是用好岗位招人,发动国有、民营大中型企业加大扶贫岗位开发力度,举办扶贫专场招聘活动上百场,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二是用好服务助人,依托“天津就业扶贫网”和劳务协作服务工作站,强化对接服务精准,组织志愿服务队宣传就业政策、开展送温暖活动,组织省际车辆提供“点对点”服务,解决贫困劳动力疫情期间“就业难”“出行难”问题。帮助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1.81万人。三是用好政策引人,印发稳岗就业工作方案、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措施等政策文件5个,建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将稳岗就业纳入全市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各区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就业核实、援企稳岗等工作责任。四是用好环境留人,强化稳岗激励,细化贫困劳动力在津就业、交通、生活、培训、子女教育补贴等政策。经核查,包括甘肃籍在内的贫困劳动力在津稳岗就业15.5万人。
唱好消费扶贫“重头戏”。一是强化“政府+市场”模式。全市68家市级主管预算单位和16个区通过832平台注册激活预算单位账号3921个、采购人账号4129个,预留包括甘肃在内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采购份额5378.35万元,实际完成采购交易额6320.07万元,占预留份额的117.51%,采购执行进度在全国排名第三位。二是拓展“集采+零售”模式。举办“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暨展销活动,其中与甘肃企业及社会组织签署合作及采购协议项目138个,签约金额达5.68亿元;全市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上百万人进专店、入专区,完成扶贫产品采购上亿元。三是创新“线上+线下”模式。举办“直播带货”“原产地探访”等系列活动,与中国社会扶贫网、832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合作设立天津消费扶贫馆,组织为期两个月的消费扶贫月活动,积极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全方位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累计完成13.83亿元。
携手答好疫情灾情“加试题”。疫情发生后,市扶贫支援办积极协调帮扶区将原计划3月份拨付的携手奔小康资金提前拨付到县用于支持应急医疗物资所需资金缺口。援甘前方指挥部募集挂职干部和专技人才捐款28.79万元,又从工作经费中拨出20万元,全部用于为甘肃购买医用防护服1600套。
一根黄瓜富一村
坚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构筑产业帮扶体系。一是龙头企业引领,注重释放天津食品集团、天士力集团、红日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产业帮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政府搭台引介,通过“津企陇上行”“津洽会”等活动为企业赴受援地区投资兴业搭建平台、提供渠道;三是政策资金引导,制定出台产业合作目录和项目库,设立4000万元产业帮扶专项资金,充分激发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四是消费市场引动,坚持产销对接、以销促产,有效助推受援地区农畜牧产业发展。
聘请天津女子排球队担任脱贫攻坚公益形象大使,特别策划女排冠军直播带货环节,提升对口地区农产品知名度,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健全制度机制、搭建展销平台、优化销售网络、培育壮大电商、广泛宣传推介等措施,打出了消费扶贫“组合拳”。特别是举办“津诚所至协作同甘”杯东西部扶贫协作女排明星公益排球赛暨甘肃扶贫产品带货直播活动,吸引了656.37万网友参与,实现销售额611.28万元,获得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好评。
2020年,天津市帮扶的5个贫困村列入国家挂牌督战村名单。其中,朱家涧村、富坪村、次哇村在异地搬迁或者灾后的异地重建、恢复重建过程中都亟需产业支撑。天津市立足当地实际,建产业延链条、抓销售促增收、派专家帮技术,形成“全产业链+专家站点”的帮扶模式,有力帮扶3个挂牌督战村高质量脱贫出列。
天津市充分发挥在医疗领域的优势,在帮扶提升甘肃省受援地区县乡村硬件设施设备水平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医疗机构“软件”水平短板,组织实施“三级医院直通车”、“结对帮扶全覆盖”、“村村好”健康服务、“互联网+健康扶贫”四大工程,强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要求落地落实,有效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天津市静海区对口帮扶的甘肃省镇原县,是2020年全国52个挂牌督战县之一。静海区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思路,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围绕组织保障、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输转、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展开深化合作和密切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深厚情谊,也探索出一条具有静海特色的扶贫路径。
2021年,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通过“十四五”时期更加扎实的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来源: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