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骨灰盒 “述说”两位伟人故事——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先后盛放周恩来、邓颖超骨灰的骨灰盒

先后盛放过周恩来、邓颖超骨灰的骨灰盒。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供图先后盛放过周恩来、邓颖超骨灰的骨灰盒。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供图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中,保存着一个楠木深雕松鹤图案的骨灰盒,它先后盛放过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的骨灰。经专家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个骨灰盒的由来和历史,也“讲述”了一段周邓两位伟人的感人故事……

  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与我们永别了!

  辽阔的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亿万人民失去了一位开国总理,而对于邓颖超来说,失去了丈夫、同志、战友。

  在总理逝世当天,邓颖超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周恩来生前的最后一个心愿:遗体解剖后火化,骨灰撒掉。

  早在1956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倡议实行火葬时,周总理就带头表示响应。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又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说:“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到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做饲料喂鱼。这样一来人死后不仅不浪费一寸土地资源,遗体还可以作一点贡献。”于是,他和邓颖超相互保证,死后把骨灰撒掉。

  总理逝世后,身边的工作人员到八宝山选购骨灰盒。曾经有人提议用大理石、楠木、进口红木等多种方案,但都被邓颖超否决了。她说:“恩来生前一直要求自己的生活水平不要高于人民群众,我们不能违背他的遗愿,他的骨灰盒选择一个普通的就行了。”于是,工作人员便选择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骨灰盒,这个骨灰盒并不是为总理去世专门定做的。回去后,他们向邓大姐报告了事情的经过。邓颖超说:“装一下骨灰,没必要那么讲究。”并强调,“恩来用完后,把盒子拿回来,保存着,等我死后,也用这个骨灰盒。”

  1月15日下午,周总理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一刻的邓颖超身着一套几十年前做的黑色旧西装,一个人坚强地站在家属的位置上,虽然泪水从她脸上不停地往下淌,但她没有哭出一声。晚7时半左右,邓颖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缓步走入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总理的骨灰盒已安放在那里。总理生前的卫士张树迎、高振普打开骨灰盒,邓大姐双手抚摸着骨灰,双眼含满了泪水,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向总理倾吐着心曲:“恩来同志,你的遗愿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15日晚至次日凌晨,周恩来的骨灰由西花厅党支部工作人员乘一架小型农用飞机撒向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黄河入海口4处。飞机起飞时,邓颖超久久地站在寒冷的黑夜里,目送飞机渐渐消失,直至无影无踪,与周恩来作最后的告别。

  此后,邓颖超一直珍藏着这个骨灰盒,每年清明节都把它拿出来,亲手擦一擦,晾一晾,以寄托对总理的思念。这期间,邓颖超几次讲,她死后就用这个骨灰盒,不要再买新的,不要浪费国家的钱。

  1982年,淡然面对生死的邓颖超早早写下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几点意见:遗体解剖后火化,骨灰不保留,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邓颖超的遗嘱十分简短,但精炼如金。她晚年常常谈起生死,她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也避免不了,逃不掉的。”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平静中停止了呼吸。遵照她的遗愿,工作人员用同一个骨灰盒把邓颖超的骨灰带回了她的第二故乡──天津,全部撒入了海河入海口。

  两位伟人虽已逝去,但他们的身影遍布祖国的江河大地,他们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如今,这个小小的骨灰盒静静地陈列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历久弥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