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原到河谷,从城市到乡村,有这样一对天津教师夫妻,不远万里、深入大山,为贫困地区孩子们带去希望和未来。

  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欺骗”家里老人,带着年仅7岁的女儿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支教,展现了天津援教教师的精神和风采。

  他们就是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教师马强和杨村第一中学教师王超夫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为了提升“三区三州”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部于2020年秋季学期启动“教育扶贫帮扶项目”。来自全国各地“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的60名“国家级”名师和骨干教师,奔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各个中小学校进行支教活动。其中,天津市教委遴选了3名骨干教师,除了马强、王超,还有静海区良王庄乡府君庙小学教师刘新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呈“四山夹三江”的典型高山峡谷地貌。当地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交通极其不便;天气变化大,气候各异。当获知教育部实施怒江州教育帮扶行动的消息时,马强、王超想都没想,第一时间就向组织递交了支教申请。

  得知夫妻二人的决定,很多亲友劝道:“不要去,那里危险、条件艰苦,况且孩子那么小。”

  也有人不解:“他俩职称都评完了,为什么还要主动申请去那么远的地方支教?”

  “就是单纯的想来支教,想来这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马强说。

  夫妻二人都来支教,7岁的女儿怎么办?“留在天津会给老人增添很多负担,带到怒江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她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环境?”

  反复思量后,夫妻二人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带着女儿一起走。

  “这里的孩子也是孩子,我们的孩子也是孩子,这里的孩子能在这块淳朴的土地上学习和生活,我们的孩子也能。”怕家里老人担心,他们“骗”老人说是去大城市出差。

  当教育部工作人员得知夫妻二人要带孩子来支教时,既敬佩也慎重:“是不是坚持要带孩子?”

  “是的!”马强、王超的回答简短而有力。教育部领导被他们夫妻两人的执著和无私所感动,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特别叮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同志转告夫妻二人:一定要照顾好孩子,好好在怒江支教,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向组织提。

  教师工作司负责同志很快帮他们的女儿马祎辰联系好了学校并对她说:“你也是我们支教队伍中的一员,希望你能在怒江交到好朋友,好好学习。”天津市教委和武清区教育局的领导也打来电话,对两位教师表达了关心和慰问。

  孩子像父母一样坚强乐观,到怒江后很快融入当地孩子中间,逐渐适应了当地的学习与生活。

  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住的地方和上班的地方路很难走,每天要花费40多分钟走3.8公里山路,上山下山走得小腿和脚后跟疼……一个接一个的困难没有吓倒和难住马强、王超:“当地老师能克服的,我们也能克服;克服不了的,我们想办法解决。”

  他们重新置办了适合山地的衣服和鞋子。衣服洗完后因为天气潮湿三四天干不了,他们就买了电暖气烤干。

  当地村民教育意识淡薄,“控辍保学”是这里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的重点。当地很多家长习惯使用傈僳族语,不会说普通话。

  为了更好地与家长交流、赢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他们到村民家中家访,请一位会傈僳族语的教师帮忙当翻译。

  他们“因生制宜”,认真备课,仔细琢磨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的设置,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授人以渔”,通过教学示范,帮助当地学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尽最大努力,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帮扶支教工作,把天津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毫无保留地留在怒江。”马强和王超说。

  据悉,天津市教委目前已选派骨干教师43人次支援“三区三州”,援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精准帮扶,提高了受援地区教育教学水平。

  来源:天津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