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荣誉称号。

  从非典到新冠,陆伟两度战疫。他带领天津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开创的“天津模式”,更是作为成功经验得到推广。

  其实,这位有着“硬核战绩”的医生,还真是一个“练家子”。

  习武少年 大医仰止

  电影《一代宗师》中的雨夜搏杀,堪称经典。展现的,正是中国传统的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作为一种极具实战色彩的短打拳法,八极拳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上,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陆伟最为精通的拳法。

  1966年,陆伟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工人家庭。家中世代习武,父亲曾被评为“十大名师”。8岁那年,陆伟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八极拳。

  儿时的陆伟,对练拳并没有兴趣。直到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被父亲中断了训练,他才意识到,习武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开始还挺高兴,隔了一段时间就觉得特别想练,就知道这辈子都放不下了”,陆伟说。

  从逼着练,到偷着练,八极拳陪伴了陆伟的成长。在他看来,八极拳在传统功夫里是最刚猛的。对手打过来,不是往后躲而是往前上,这样的拳风,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他的性格。

  1984年高考,这个习武少年,考出了足以问鼎清北的成绩,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天津医学院。正是那年,陆伟的奶奶患上了结肠癌,在总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这让他第一次有了一个朴素的理想,那就是当一个医生。

  开学典礼上,陆伟从八十多岁的校长朱宪彝教授手中,接过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白大褂。这件事,至今让他感到幸运。然而,就在他大一那年,老校长心脏病猝发逝世,把存款、藏书、住房,甚至遗体,全部奉献给了医学事业。老校长的“四献”,给了陆伟极大震撼,也成了他医学之路上的第一个榜样。

  老校长朱宪彝

  “我的感觉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陆伟告诉记者,自己当时只有18岁,但那时候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就是救死扶伤,而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做一个能给病人解除痛苦、真的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一个好医生。

  带着这样的目标,陆伟毕业后进入河东医院,从事急症救治。岗位的特殊,让他每天都要面对生死。救治病人,哪怕机会再渺茫,前辈们也从不放弃一丝希望。这样的环境让他体会到,一个好医生最基本的,就是一颗仁心。

  仁心仁术,缺一不可。临床思维,如同与疾病过招的战术战法。习武出身的陆伟,对于探清对手的虚实、一击制胜,渐渐有了独到的理解。“病情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医生的一种直觉和逻辑思维。有一个预判,然后去验证或者去推翻这个判断,得出一个最准确的结论。像破案一样,抓住影响病人的凶手。”

  一晃从医三十多年,已是知名肝病专家的陆伟,依然习武不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辛和逆境,他都能通过习武,让内心平静下来,面对新的挑战。

  两度战疫 不胜不归

  抗疫就是打仗,没有硝烟,同样是你死我活。用陆伟的话说,病毒就是一个会反击的对手。

  2003年非典来袭,37岁的陆伟,作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副院长,带队支援武警医院红区。

  非典时期资料

  “刚开始进红区,我们没有防护服、也没有护目镜。所谓的‘猴服’,我都没见过”。陆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戴着一层纱布口罩、一层外科口罩就进了红区,腿都是露着的。

  此前,各地医护人员已经出现感染甚至牺牲,陆伟把院内感染防控作为重中之重。从最初的“人盯人”到实现红黄绿严格分区、规范防护,终于交出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答卷。随后,又作为首任院长,建设海河医院。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早已待命的陆伟接到任务,作为领队,带领天津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挺进武汉。

  除夕接到任务,初二集结出发,陆伟在天津机场见到了自己的138名队员。“很多队员是写好了遗书的,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牺牲自己的精神去武汉。这些人不需要我动员,但是我的任务一方面要打胜仗,一方面要一个不落地把他们带回来。”

  看着一个个年轻的面孔,陆伟深知责任之重。从接到任务开始,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抗击非典时的一幕幕。从进入红区到完成任务的各种细节、海河医院的分区设置……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用很大的代价换来的。

  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打铁还须自身硬”。在机场,陆伟向全队承诺——“138人去、138人回”。一人掉队,就会威胁到整个队伍和救治任务。这句话,是对战友的关爱,也意味着提出了“零感染”的要求。

  带队出发

  带头进红区

  抵达武汉,已是深夜。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命令,天津首批医疗队进驻青山区,接管武钢二院。从机场前往驻地的路上,这座大家熟悉的城市、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安静得超出了每一位队员的想象。

  队员吕扬清楚地记得,从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赶往驻地的路上只见到了四五辆车。武汉,就像一座空城。

  到达驻地,医疗队连夜成立救治专家组,简单休整后全员开展感控培训,准备在第二天,入驻武钢二院。

  感控小组最先看到了这栋大楼的图纸,队员路佳清楚地记得自己看到图纸时开心的心情。因为,这栋楼是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布局设置的,这比把一个普通病房改成感染病房方便得多。然而,就当大家信心满满赶去接管病区时,这栋大楼却让每个人都傻了眼。

  原来,这是一座为抗击非典修建的建筑,至今已经废弃十多年。墙体开裂、遍布杂物,门窗玻璃缺失,很多地方缺水断电,氧气、监护仪、心电图等医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当地已经提前安排一批患者入住,原有的房间布局已经被打破。

  “只知道楼里面有一批病人,大约60人。没有名单、没有准确数字,病情也不清楚,病人到处乱串。”陆伟告诉记者,当时,有的病人已经绝望了,在大楼里呼喊。

  虽然不具备救治条件,虽然缺医少药。但是,建筑物内有患者,必须上!早一分钟展开救治,就可能把一个生命留在人间。陆伟决定,上午8点30分,一边清理、部署,一边向大楼内部推进,逐步划分红黄绿区,进而接管整个病区。

  然而,9点多的时候,推进的速度和病人的状态让陆伟感觉到,等不起了。做好准备,至少得到下午3点。有的病人已经濒临崩溃,当务之急,就是安抚患者。陆伟命令,上午10点半,克服一切困难,先进去接管病人。

  陆伟说,当时,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痛苦的决定。因为,这意味着队员们需要两手空空进红区。护理组长王莹形容当时的情形,就是一边挖战壕一边打仗,同时,手里还没有枪。进去能做什么?怎样让患者信任?很多队员心里没有底。

  陆伟告诉队员,装备穿戴整齐,让大家一看我们就是正规军。病人看不清我们的脸,但是能看懂我们的眼神。病人急,我们比他还着急,病人就会相信我们!

  “看见病人的一瞬间,你的心里只有病人,其他都不重要了。”陆伟告诉记者,进红区后,队员们很快就跟患者打成了一片。听说有的病人入院前没来得及吃东西,就把自己的补给分给病人。秩序、信任,建立起来。

  陆伟(右)

  陆伟(左一)带队查房

  医疗队迅速调整病区布局,有患者的地方设为红区、指挥部设在绿区、中间设立黄区,严格分区管理。短短几个小时,武钢二院已经成为生命方舟。

  救治,刻不容缓,全体队员立即投入战斗。根据非典时期的经验,陆伟制定出感控三原则:病人不能离开红区,穿脱防护服在黄区进行,任何人穿脱防护服必须有专人检查。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极大地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感控组成员路佳告诉记者,脱防护服,是最危险的一个环节。即便经过严格培训、还有镜子和提示图表,但闷在防护服里长时间缺氧缺水,整个人都是蒙的,很难做到规范操作。这时候,“人盯人”就成了一道可靠的防线。

  床位紧张、物资短缺,治疗新冠更没有特效药。患者、队员,每一个人都需要信心。这时候,陆伟又提出救治三原则——“轻症病人尽快出院、重症病人尽快转轻、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陆伟说,三原则的顺序,也是武汉的情况倒逼出来的。只有把轻症病人尽快出院放在第一条,才能腾出床位来收治更多的病人,同时让人们知道,这个病是可以治好的。

  没有化验设备,就根据现有CT报告诊断。没有电脑系统,就用手机翻拍手写病历。常用药物作用有限,专家组果断决定试用新药。不断闯关,转机终于出现。轻症患者不发烧了,肺部CT的白色也透亮了。

  2月6日晚上,天津医疗队第一批8名患者出院。一段手机拍摄的模糊视频,立刻在网上、电视上、大屏上热传。

  首批患者出院

  队员刘蕊正准备休息,点开视频的时候,眼泪突然就流下来了。出院患者中的一位大爷,本来还让她带榨菜解馋,结果榨菜还没送到,居然就痊愈出院了!

  队员们、患者们信心大增。病区里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起来。陆伟提出的“救治三原则”和“感控三原则”,也作为成功经验,在抗疫前线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重症转轻、治愈出院。

  52个日日夜夜,圆满完成救治任务的天津首批医疗队,不仅自身实现“零感染”,培训过的近千名医护人员同样做到“零感染”。

  两度战疫,不胜不归。陆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抗疫精神 薪火相传

  胜利完成任务的陆伟,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了起来。与此同时,他还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通过党课、专题报告,把天津医疗队抗击疫情的经验和感人事迹传递下去,把抗疫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每当重温这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故事,人们都能从陆伟的讲述中感受到党的力量。

  “在困难面前,凝聚力的产生没有能超越党组织的”,陆伟说。

  138名队员,来自32个不同的单位,很多来自同一家医院的队友,也因为工作没有交集,彼此并不熟悉。出征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这支紧急组建的队伍拧成一股绳。队员中有70名党员,经上级党委批准,陆伟在飞往武汉的CA045的专机上组建起天津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总支。根据专业划分5个小组,带领全队明确任务目标。

  战斗堡垒,在空中启航。

  队员路佳告诉记者,上飞机时大家只知道去武汉,去哪家医院、救治什么样的病人、持续多长时间,任何事情都还是未知。但是党总支宣告成立时,一下子就觉得心里有了底。“不管你来自哪个医院,我们就一个名字叫天津第一医疗队,我们是一支队伍,背上枪准备要去打仗了。”她说。

  17年前抗击非典,陆伟做过一个规定,50岁以上的医务人员不进红区。但是,任务的艰巨已经摆在眼前。首发出征,决不能给天津丢脸。关键时刻,每一位老骨干,全部战斗在红区一线。

  接管武钢二院的前夜,陆伟带领全队宣誓——不畏艰险,无论生死,首战用我,首战必胜!

  “人民至上——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展出了一张陆伟带队逆行的背影。队员吕扬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正好是陆伟的54岁生日。早晨吃了一碗面,直接带队挺进红区。

  党课上,陆伟告诉人们,看看队员们的微信和日记——很少讲困难,很少讲自己身上的伤痛。讲的都是怎么去克服困难,怎么忍着自己的伤痛,去救治患者。

  带头冲锋的老党员、老主任,很多都是两度战疫。他们奉献的不仅是自己的专业和经验,还用自己的坚守,鼓舞着每一个年轻队员。

  队员刘蕊告诉记者,看到一位老同志倚在红区的柜子上,还以为是腰不舒服靠一下。结果发现她一点一点往下滑。同事们赶忙托住她,一测血压,高压只有80。在大家的呼喊中恢复了意识,她坚决拒绝撤出红区。这让刘蕊觉得,自己这么年轻,一定要做得更多。

  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中,队员们逐渐进入了疲劳期,一些队员出现了平地摔跤的状况。为了帮助大家调适身心,陆伟每天抽出时间带领队员练习八段锦。而他自己,每天睡眠时间都不到两个小时。有队员发现,爬上4层楼梯,陆伟至少要停下休息三次。“从第三周开始就心慌,得等心跳恢复差不多再接着上。保护不好自己,我怎么保护我的队员呢”,陆伟告诉记者。

  带领队员练八段锦

  鏖战的每一刻,都考验着队员们的斗志。一个深夜,整个病区突然停电。队员们赶紧找来应急灯,继续实施救治。几个小时的黑暗中,所有的医务人员没有慌乱,救治工作有条不紊。患者们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些宝贵的影像。他们说,这就是南丁格尔的光芒。每一次讲述,陆伟都会告诉人们,医疗队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身旁,是英雄的武汉人民,他们的背后,有1600万天津父老。

  挑灯救治

  前线物资告急,后方9次驰援。1月26日出发,2月1日就收到了家乡的问候。慰问信上,写到了很多队员的名字和家庭。宣读时,几次被掌声打断。读完这封信,陆伟在20个小时内接到了38份入党申请书。

  46名队员,淬炼成钢、火线入党。白衣战士,在战疫的最前线感受到了人民战争的力量。刘蕊告诉记者,陆伟抗击非典时听到旁边的学校正在升国旗、奏国歌,一个大男人,站在那里泪流满面。经历这场战疫之后,她突然明白了陆伟为什么会泪流满面,那是对国家的自豪感。

  5月,武汉归来的陆伟回到天津医科大学讲授开学第一课,带领医学生重温医学生誓言。那个习武少年的从医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后来者。

  他的内心,始终都是一个战士,充满了渴望报国的豪情。

  为了患者,为了人民,我们是豁得出去的。他说。(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