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第二天,铁路依然繁忙不减,昨天上午,记者在天津西站见到了正在候车的谢先生,他要到北京和女朋友见面,一起度过假期。“有时她来天津找我,或者我去北京找她,两个城市之间往来还是比较方便的。”谢先生笑着说,“感觉不算‘异地恋’。”

  手里拿着身份证,谢先生打开了话匣子:“我在网上买好票,直接刷证进站上车,不用像以前一样排队取票了。从刚才进站到我坐到候车区,差不多只用了5分钟的时间。”

  他说,近年来,高铁已经成为了他的出行首选。“现在打开手机软件,还能帮你规划线路、中转,方便多了!”

  说起近年来的变化,天津西站客运车间的客运值班员张洁体会更深,2014年8月开始工作的她一直在客运一线,候车大厅就是她的主要工作地点。

  “我刚来的时候,西站只有京沪和津秦线,每天开行列车100列左右,后来又增加了津保和京津城际,现在每天能达到200多列,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京沪、津保基本都是满员状态。”张洁介绍,旅客提到的“刷证上车”是2019年11月实施的电子客票业务,此外,闸机设备的升级又实现了人脸识别功能,这一改变大大节省了检票口的人员投入。

  在她看来,铁路硬件设备的提升,也为“软件”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旅客数量增加了,咨询问题、需要帮助的人也非常多,比如老人、带小孩或是行动不便的旅客,都要我们提供重点服务。”正说着,一名旅客就前来询问如何打印报销凭证,张洁便快步走到机器旁帮忙操作。

  几年来,张洁带出的几名“徒弟”都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对于铁路来说,安全和服务缺一不可。在带新人时,个人技能和素养都是我特别关注的。”她说。

  同样关注服务的还有屠俊山,作为天津客运段京沪高铁车队列车长,他的每次值乘都能实现“千里京沪一日还”。“曾经从北京到上海需要两天一夜,现在一天内就可以往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也促使我们要打造中国高铁服务的新标准。”

  屠俊山的家在天津,每次上班都要乘坐城际铁路到北京南站接车。“因为高铁的发展,许多人像我一样,把双城生活变成了可能。”他说。

  铁路连接着人们的感情线、工作站、生活圈,记者了解到,“十一”假期首日,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等主要车站共发送旅客21万人次,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