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接病人,脑外送来的……”静海医院ICU病房响起了护士长单昆的声音,第一个冲向重症病床的是副护士长马君,准备呼吸机、心电监护、检查氧气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快速完成。

单昆(左)和马君(右)在ICU病房交流工作单昆(左)和马君(右)在ICU病房交流工作

  单昆和马君这对15年的“黄金搭档”彼此熟悉而默契,也正因如此,2020大年初二,二人作为天津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飞往武汉,鏖战52天。圆满完成任务之后回到原来的战场,继续履行着治病救人的使命。

  “红区”里的“黄金搭档”

  2月2日零点,农历正月初九,单昆39岁生日。丈夫准时给她的手机上发来生日祝福,她顾不上查收,也顾不上生日的喜悦。此时的她正身穿最严密的防护服,第四次走进武钢第二职工医院“红区”。

  陪在单昆身边的是和她搭档了15年的马君,进入“红区”最后一道门前,她俩彼此拍了下肩膀,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是彼此祝福和鼓劲儿。

  防护服、护目镜阻隔了医护人员的视线和听力,两个人经常靠肢体动作传递着想要表达的信息,彼此一个手势就知道对方的想法,这对默契搭档在武汉“红区”实现了配合“零失误”。

  四个小时后,两人结伴走出“红区”,同队的队友为单昆拍下了特殊的“生日照”。食堂里没有准备捞面,静海医院5名成员将各自的盒饭凑在一起,摆成了生日蛋糕的形状。他们庆祝生日,庆祝劫后余生,庆祝并肩作战。

静海医院支援湖北第一批成员前排左起:马君、单昆、蒋园园  后排左起:张海生、任凤金静海医院支援湖北第一批成员前排左起:马君、单昆、蒋园园  后排左起:张海生、任凤金

  那一夜,单昆失眠了,回想一个星期来的经历。年夜饭的喜庆被前往武汉的通知打破;大年初二登机出发,初三凌晨抵达武汉;由于宾馆长期没有住人,空调预热时间长,裹着大衣和棉被睡了一宿……

  那一夜,同样失眠的还有马君,“自己的生日宴会不会也像今天一样?”马君心里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憧憬和回忆交杂,马君的脑海中浮现出二人在武汉第一次进“红区”的场景:单昆第一个走进“红区”时,作为老搭档的马君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她的手心全都是汗水。马君不知道掏了多少次手机,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当单昆的身影返回到“绿区”门口,看到她挥手的样子时,马君的眼泪夺眶而出。

  在单昆向组员介绍“红区”里面的情况时,马君已经初步制定出了“红区”工作方案,为接下来的实际操作节省了时间。

  就这样,这两名来自静海医院的共产党员、医疗战士,在武汉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

  ICU主心骨回来了

  3月31日,单昆、马君跟随天津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成员返津,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她们回到静海医院ICU病房,在科室副护士长闫秀俊看来,ICU的主心骨回来了。

  在ICU病房的单昆

ICU病房的马君ICU病房的马君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单昆和马君就在ICU病房搭档,至今15年。后来,单昆担任护士长、科室党支部书记,马君担任副护士长兼病房带教。

  单昆2011年入党,马君2018年入党,无论是科室党支部工作还是护理教学工作,两人都是科室骨干。

  没想到,疫情的突然来临,二人在大年初二一起被派往武汉,而此时的静海医院ICU病房处于超负荷状态,增加的床位全部用完,医护已经连续一个星期没有倒休了。几天后科室里又派走了2名护士,这对科室的人员配备“雪上加霜”。好在新护士成长很快,她们陆续扔掉“拐杖”可以独当一面了。

  当单昆和马君重新回到科室后,发现6名新护士搭乘“速成班”列车初见成效,不过在细节方面还需要修炼。

  马君手把手为新护士演示操作流程,一对一指导她们的工作细节。

  单昆将武汉期间先进的护理经验搬到静海医院ICU,首先口罩和防护帽全部更换成一次性用品;要求科室所有人员勤洗手;家属接待区设置专用签字笔,并每天多次消毒……这些能最大程度降低科室感染风险。

  疫情的到来,让新护士杨洪莲坐上了过山车。本来满心期待等待护士长和副护士长的言传身教,没想到还没学到真本事两位护士长就赶赴武汉一线。

  犹如“小白”的杨洪莲只能给老护士打下手,人员紧张时,杨洪莲和老护士一起上手抢救病人。

  短短一个月,她已经从“小白”变成了“老手”。在杨洪莲看来,除了技术上的提高外,更是心理上的修炼。“小白”往往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不敢上手,对病人和病情的恐惧影响了技术发挥,如今这个“小白”心理成熟了。

  当两位护士长回来后,对细节要求更加严格了,让杨洪莲的习惯得到进一步修正。一次“速成”,一次修正,杨洪莲觉得这半年的收获比大学四年学的还要多。

  再次穿上防护服走向“战场”

  从武汉返回天津的单昆和马君重新回到岗位后,发现原来熟悉的岗位变得陌生,自己以前制定的工作节奏现在却需要适应。曾经的科室主心骨,如今仿佛是“看客”,她俩需要立即调整状态上岗。

  二人分工协作,单昆主抓科室的人事信息、防控、物资储备等工作,马君负责科室业务和带教。短短几天,科室工作调整完毕,人员得以正常轮休,大家的状态逐渐恢复。

  本以为这样的状态会持续下去,没想到半个多月前,上级派来新的任务:为医院住院病人采集核酸。考虑到单昆等五人最先前往武汉,工作经验丰富,她们是不二人选。

  单昆、马君、蒋园园、张海生、任凤金五名在武汉的战友,再次穿上严密的防护服,当他们走在静海医院大院时,患者、家属都投来异样的眼光,甚至有些患者家属躲得远远的。

身穿防护服的马君身穿防护服的马君

  此时的室外气温,远比当时在武汉时高,穿着防护服在大院走一圈身上的衣服就会湿透,更何况他们要穿着防护服、拎着设备箱在医院A区、C区6个科室,近80个病房里来回穿梭。

  马君说,当天她为100多名患者采集了核酸,耗时5个多小时,脸上的汗直接流到嘴里,口渴了就用舌头舔上几下汗水。

  一位患者大娘看到马君护目镜里的汗水,心疼地拿着扇子给马君扇风降温,让马君非常感动,尽管她感受不到风凉,但心里降温了。

  在单昆看来,穿上那身笨重密封的防护服,尽管有些人觉得异样,但那是对疫情最有力的回击。“如果国家需要,我和老搭档马老师会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