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大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用“科学管理+规范治疗”“严谨评估+温暖关怀”,实现了收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工作“零差错”、医疗安全“零投诉”、医疗事故“零出现”。
“太棒了!”“我们清零啦!”3月1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20楼感染一科、二科,天津医大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的队员们带着骄傲、带着自豪,在这个坚守35天的阵地,彼此分享着喜悦。
武汉市第一医院,来自不同省市的10支医疗队在这里承担着28个感染病区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在这里,天津医大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战斗队”,用“科学管理+规范治疗”“严谨评估+温暖关怀”,创出医疗救治“天总”模式,实现了收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工作“零差错”、医疗安全“零投诉”、医疗事故“零出现”的既定目标,成为各方一致认可的“救治范本”。
疫情就是命令 160人逆行出征
2月12日20:3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紧急通知,全力支援湖北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
疫情防控如一场不能懈怠的赛跑,以最快速度救治患者,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容不得丝毫犹疑。
在医科大学党委和其他附属医院的支持下,接到任务后,不到10个小时,一支由医大总医院副院长李晖任领队,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技术骨干为核心,40名医生、120名护士组成的重症救治医疗队集结完毕。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2月13日20:30,医疗队飞抵武汉,此时距接到命令整整24小时。
首战必胜,“突击队”先上。14日早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主持召开了战前动员会,任务从此时开始明晰。“接到命令,接管20楼感染一、二科两个病区,明天必须收治患者!首战就是遭遇战,首战就是生死战,除了全胜我们绝无退路!”李晖在战斗日志中这样写道。
“战友们,咱们这第一仗必须打好!谁先上?虽然大家都奋勇争先,但我们不仅要有勇、还要有谋,这是长期的战斗,要科学合理分派兵力。明天,我带着业务骨干打头阵,组成‘前线突击队’先进红区,后面大家每个人都守土有责,都有冲锋陷阵的机会。”
战斗日志上这样记录着首战的最终安排:领队李晖、胸部肿瘤科护士长李梅、神经内科赵滨等23名队员作先锋;副领队、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张岚负责队员防护安全,不容任何疏漏;医务处副处长王毅负责外围接应,带领其余7个战斗小组作为“战备支援队”,随时准备进入红区。
收治新患者是最容易发生医务人员感染的时候,新入院的患者要近距离接触了解病情录入病历,一口气收治大量患者,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而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不动都会感到憋气,平日里简单的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张岚说:“我的职责是确保每名队员防护安全,要做到万无一失,虽然通过面授、视频、带教、练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队员熟悉和掌握传染病诊疗常识、防护服穿脱规范,万般谨慎也还是止不住的担心。”
“我们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精锐部队,请与我们好好配合,战‘疫’一定会成功!大家一定能回家!”2月15日,紧张的救治工作开始了,前6小时即收治包括2名危重、5名重症患者在内的67名新冠肺炎患者。
患者李永明情绪激动,过度焦虑,迟迟不肯就诊,队员们第一时间解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帮助其消除疑虑。
赵晨光、刘丽红夫妻同时被收入病区,队员们发现后第一时间调整床位,将两人安排到同一个病室。
患者王斌突发低血糖,队员们立刻奔向抢救车给予药物补给,同时联系营养科送来食物。
大家的工作忙而不乱,诊断治疗、为患者吸氧、发药输液、分发被褥,打水热饭,安抚患者……不知不觉已入深夜。
“抓两头、稳中间”
“天总”模式成救治范本
随着患者陆续收入病区,治疗工作也稳步推进。医疗队把医疗质量作为全部工作之基,“力争最高治愈率,最少死亡率”“力保医务人员零感染、零伤亡”“不让一名患者倒在合并症上”成为全体队员秉承的救治目标。
所有的队员都被编入“战斗队”,医生分为9个经治组、护士分为12个值班组,安排有经验、有担当的医生担任组长,每个护士班次都安排1名护士长带队。经治组从纵向“一管到底”,建立“每日工作清单”和“红区—绿区”联动机制;多学科协作(MDT)作为横向基础,摸清在院患者内科合并症“底牌”,统一管控全病区血压、血糖、抗生素、中医药、脑血管病高风险因素。纵横联合搭建起为患者遮风挡雨的“屋顶”。队内两名中医专家采用微信视频看舌苔等创新型方法,为轻症患者开具个体化中草药处方,提高诊疗效果。
随着救治工作的逐步深入,有多年医务管理经验的领队李晖和副领队王毅将“抓两头、稳中间”明确为第一救治原则,并提出“责任医师管理”的治疗模式,立即成立了由一名首席医疗官、11名二线医师、9个经治责任组组成的三级医师团队。
“‘抓两头’是要抓住轻症和重症,轻症患者争取尽早出院,恢复正常生活,重症患者要尽快转危为安,降低死亡率。”李晖解释说。
这一救治原则的作用,在第一个出院患者、最危重患者身上充分体现。
“80后”的肖晓琳是武汉一家医院的护士,在岗位上感染了新冠肺炎。性格开朗的她精神状态一直不错,因为医疗队重点关注重点治疗,再加上本人特别配合,仅仅10天就顺利康复出院,成为天津医疗队病区治愈的首名患者。
85岁的夏琳老太太,患有冠心病,做过支架,还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一度是病区里最危重的患者,入院后很快就发生了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衰、肾衰,生命垂危。
ICU医生申昊介绍说,我们与家属多次沟通,家属始终不同意气管插管等有创治疗。这是严峻的考验,如何给予最恰当的治疗?医疗队发挥多学科优势,每天24小时不间断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硬是把老太太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保持住了“零死亡”的纪录。
“‘稳中间’主要稳的是患者的合并症,把患者病情加重的因素解决在萌芽中。医疗队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以老年居多,大部分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甚至有16名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李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的团队涵盖了内外科几乎所有专业,分别成立了血糖、高血压、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心理辅导等多个管理小组,在治疗患者新冠肺炎的同时解决血压不稳、血糖不降等慢性疾病,保肝护胃促消化,除紧张焦虑情绪,望闻问切每患一方,大大降低了进展为重症的概率。”
77岁的侯淑梅大娘是首批收入病区的患者,医疗队明确了导致她病危的原因──心衰和重度贫血,给予重点关注。重症科、呼吸科、心脏科、血液科等多学科专家每天在绿区为老人联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形成“每日任务清单”交给红区值班医生执行,红区医生根据执行情况和侯大娘的病情变化及时与绿区专家沟通。
这套由多学科专家针对病因制定的精准治疗方案很快显效,不到一周时间侯大娘就脱离了病危,如今已准备出院。
“你们天津医疗队真是好样的,谢谢你们救了我!”症状减轻后,老人拉着队员们的手,真切地连声道谢。
事实证明,严格规范的管理是确保医疗质量达到优秀的关键,医疗队用实力打出了亮眼的“天津标签”,救治工作被武汉第一医院联合医务处赞誉为“天总模式”。2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中也报道了医疗队的“天总模式”成功救治经验。
上医治“病”更暖“心”
由于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治疗的特殊性,医疗队强调在收治诊疗等各环节不仅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从各方面关心收治患者和隔离观察者。队员们主动把手机号告诉患者,利用微信视频连线,进行医患沟通、视频查房,通过电话询问病情、问候冷暖所需,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情绪动态。很多患者见到医生摘下口罩的“真面目”,格外的激动和高兴,极大缓解了他们焦虑的情绪。
46岁的韦明和妻子同时住院隔离治疗,17岁的儿子独居在家,他放心不下,多次要求尽早出院。队员们严格执行诊疗标准的同时,也理解他的担忧,通过微信跟他儿子建立了联系,不仅指导孩子的生活,还点外卖送去面包等食物。得知儿子在家一切平安,韦大哥塌下心来配合诊治,住院3周后顺利出院。
这种特殊时期建立起来的特殊诊疗模式,让队员们变成了患者们的知心聊友,如今交流的内容早已超出治疗的范畴。许多患者在微信视频中说:“其实没什么不舒服,就是想和医生说说话、聊聊天。”
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源于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来自医疗队对患者生活上的关心。
很多患者住院时没有准备充足的生活物品,隔离治疗又无法购买。护理团队发现这一问题,纷纷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生活物品无偿拿出来,毛巾、牙膏、牙刷、拖鞋、洗脸盆、洗发水、沐浴露……这些物品承载着医疗队员的爱心送到患者们手中,患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天津医疗队太好了,这种关怀是无法隔离的爱!”
40床刘雯阿姨颈部疼痛严重影响了睡眠,护士不仅帮她做颈部按摩,还教她做颈椎操。刘阿姨说:“一套操做下来,感觉真的舒缓很多,等打赢了这场疫情战争,一定去天津看你们。”
截至3月18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救治任务。35天里,他们累计接收患者77例,治愈出院71例,集中转至其他定点医院(科室)6例(含1例新冠治愈,因基础病需进一步治疗转院),治愈率达93.51%。
医疗队领队、医大总医院副院长李晖感慨地说:“我们这支队伍,出发时都是真勇士,在前线都是真英雄。大家真正做到了有召必应、有令必行、有战必胜,不辱使命、不负希望,向武汉亲人、向天津父老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