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在社区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高莹辉 摄

  在北辰区集贤公园西侧,就是虎林里社区,这片唐山大地震后建起的居民区,除了建成年代久,另外还有“四多”:租房人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一边是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严峻,一边是社区的实际情况,这场战“疫”考验着杨娜这位“80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从全市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的那天起,杨娜便和同事一起,历经了50多个日夜的坚守,守护着社区每一户居民的平安。3月11日,记者走进虎林里社区,记录下杨娜这位社区“守护者”在12个小时里防控疫情的忙碌身影。

  清晨,第一班岗要站好

  “今天星期几来着?这些日子都忙晕了。”杨娜一边跟记者道歉,一边看了一眼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星期三6时30分。

  如同打响战“疫”后的每个清晨一样,杨娜早早就坐在居委会开始梳理这一天要完成的工作。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着三个文档,清楚地记录着整个小区1195户、2147人的家庭及个人信息。表格里分为红、黄、白三种颜色。杨娜告诉记者,“白色”代表着低风险正常情况;“黄色”代表的主要是外地返津人员正在进行居家隔离;“红色”代表的则是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需要特别关注。“这几天,‘红色’已经清空了,‘黄色’有所增加,‘白色’板块越来越多。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能让人一目了然,让工作更有效率。”杨娜说。

  6时50分,做好防护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全员到岗,在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杨娜开了一个简短的晨会:“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我们,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咱一定别放松!”

  7时,杨娜开始当天第一项工作:站岗。早上的第一班岗,杨娜一定要站,看到出门的居民,打一声招呼,问候一句,她觉得心里踏实。

  从大年三十接到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虎林里居委会随即全员上岗,没有一人缺席。“疫情如战情,平时我们总说守土有责,‘土’指哪里?‘土’就在我们身后。”杨娜回望一眼社区,这里就是她要负责守护好的阵地。

  上午,巡查劝导加宣传

  10时,居民出入高峰已过,在门岗站了3个小时的杨娜又开始对小区进行巡查。

  虎林里社区是唐山大地震后重建的“条子楼”,一栋楼两个楼门,内部相通,每层楼都由一条长走廊将一户一户串连起来,最多的一层就有18户居民。平时管理难度就不小,疫情之下的管控困难更大。

  “当时最紧迫也是最困难的有两件事:一是摸排居民个人真实情况;二是将防疫宣传到每家每户。”杨娜向记者介绍。

  非常时期,下户走访难度很大,不少居民心存恐慌,冷言冷语甩脸子并非个例。杨娜和同事们在保持安全距离做好防护的同时,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摸清了小区内所有住户的真实情况,并完成了分类造册以及电脑入档,这正是记者早上在电脑里看到的三色表格。

  “疫情还没有结束啊,病毒正在找机会回来啊,老少爷们再坚持两天……”这时,社区内的大喇叭正在循环播放一段诙谐幽默的天津话版防疫广播。这是杨娜撰稿请人专门录制的,没想到这段广播一炮走红,一时间“风靡”天津不少社区。

  “疫情时期,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能让大家笑一笑总是好的。我们社区老年人多、困难家庭多,很多人甚至不会用微信,所以下户摸排的同时,我们宣传一些防疫要求和防疫知识,加上明白纸、土味宣传画、横幅和大喇叭广播,综合宣传效果非常好。”杨娜说。

  中午,就着泡面聊沟通

  12时30分,杨娜在办公室泡了一桶方便面,和记者聊起疫情期间发生的人与事。疫情初期,有一些老年人拒绝戴口罩,还有的扎堆儿聊天、下棋,这个问题实实在在发生在虎林里社区。

  “怎么解决的?还能有什么办法,苦口婆心地劝呗。”杨娜笑道,她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两三个口罩,只要在巡查时发现有人没戴口罩,她就会主动递一个过去,嘘寒问暖问候几句,一来二去,不少老年人都把这个明事理、懂规矩的女孩当成了自己闺女,闺女劝自己,总不能不听吧?于是,小区里老年人扎堆儿聊天的情况不见了,老人出门也都会主动戴上口罩。

  口罩的问题解决了,封门管理的难题又来了。为了贯彻全市统一的封闭管理要求,社区只能留下一个出入口,而虎林里社区出入口有七个,居民就近进出习惯了,听说要封门管理,一些居民闹起了意见。“其实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通情达理的,居民有情绪,心里苦闷,不找我诉说,还能找谁去说呢?我跟所有同事要求,一定耐心安抚,封门问题很快解决了。”杨娜说。

  下午,为新挑战做准备

  15时30分,杨娜给社区居民李庆军(化名)家中打了一通问候电话,电话里李庆军非常平静,而且一再向杨娜表示感谢。时间倒回到1月底,那时的李庆军和杨娜对话,可不是这个态度。

  当时李庆军的儿子因为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被集中隔离观察,李庆军和妻子作为第二层密切接触者,被要求居家隔离14天。接到通报后,虎林里居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给李庆军打电话,李庆军直接吼了起来。杨娜接了电话,先是道歉后是安抚,打着打着,李庆军在电话中哭了出来,杨娜听着听着也哭了。“儿子被拉走了,做父母的哪能不担心?加上他和妻子也有被传染的可能,谁都紧张呀,咱得将心比心,多理解居民。”杨娜跟记者解释。那天,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李庆军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居家隔离14天,扔垃圾怎么办?买菜谁来管?垃圾问题,杨娜马上联系街道公共管理科协调解决;送菜问题,她直接加了李庆军爱人的微信,需要什么菜告诉她,她帮着买,然后送到家门外。

  除了李庆军一家,小区里还陆续出现过3户人家需要居家隔离,杨娜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直接联系、直接沟通,送菜送药的事一手操办。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四在前”的要求:宣传冲在前、排查冲在前、管控冲在前、应急冲在前。

  在那段时间,杨娜随时随地把手机放在身边,生怕漏接电话或信息。居民的心安定了,可杨娜却瘦了整整一圈。2月23日,社区内所有“警报”解除了,杨娜隔些天还是会给李庆军等几户居民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17时25分,结束了当天第三次巡查的杨娜,掏出手机和妈妈通了一次视频电话报平安。听到妈妈的声音,看见妈妈的面容,杨娜的声音有些发颤,眼圈红了。挂断电话,杨娜抹掉眼泪告诉记者,她的妈妈退休前也是一位社区工作者,2003年时经历过非典,所以非常理解她。“前两天,我妈做饭时不小心摔骨折了,她都没跟我说,咬着牙一个人去的医院,事后也不让我照料。我上任后,我妈一再嘱咐我,人在其位,就要尽其责,无论何时都要守护好社区里的一方平安。”杨娜说。

  18时30分,记者离开虎林里居委会时,里面依然灯火通明,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杨娜和同事们还在忙碌着。社区周边的商户要开业复工了,一些外地租户也陆续回来,但疫情没有过去,防疫这根弦一点儿不能松,杨娜和同事们又在为出现的新挑战做准备。

  记者手记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方面任务繁杂艰巨,从值守门口、出入登记、体温测量,到入户排查、宣传防控、消毒杀菌,看着工作琐碎,实则十分重要。肩负起这些重要任务的,正是众多像杨娜一样的普通社区工作者。他们心手相连,织就了一张张严密的社区防控安全网。

  这些人是平凡的,他们的岗位是平凡的,他们的话语是平凡的,但他们并不平常,这些坚守在防控疫情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以责任之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怨无悔。正是这些社区“守护者”和这种力量,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保卫着津城每个社区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