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沪上垃圾分类迈入“硬约束”时代。昨日,上海执法部门开出623张整改单。住建部日前介绍,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由住建部负责每季度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核。此外,为落实细则,多地开始对基层干部进行考核与问责,推行多年的垃圾分类开始真正落地。

  多地立法推进落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据记者了解,此前,上海、北京、杭州、成都、重庆、厦门、合肥、广东等均进行了地方立法,一些重点城市在城区范围已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让垃圾真正“分得清”

  为推进垃圾分类真正落地,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如,除了处罚,上海、合肥等地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不久前,上海相关部门又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如“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平台。

  垃圾分类带来“冲击波”

  “分类型垃圾桶网上卖断货了”“公司里个人座位旁的垃圾桶都没有了,扔垃圾人都跑瘦了”……近日,强制垃圾分类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一些个人生活习惯悄然改变。上海的宋女士说,为减少垃圾分类错误,已经开始少叫外卖了。北京市民陈辉说,父母开始把塑料袋反复使用了,尽量减少垃圾。

  专家表示,政府要求、公民自觉、企业助力,多方合力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