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质量推进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滨海帮扶”模式正逐渐成熟。

  为全面梳理报道滨海新区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方面的成果、做法、经验,深入了解对口帮扶地区的实际变化,切身感受对口帮扶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由人民网天津频道、新华网天津频道、海河传媒中心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天津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践行‘四力’扶贫报道西部行”大型采访活动近日启动,采访组赴滨海新区对口扶贫、支援的青海、甘肃进行实地采访,全方位展示滨海新区在两地的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案例。

  脱贫攻坚战的滨海担当

  6月13日,践行“四力”扶贫报道西部行采访组一行,一下飞机就直奔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直岗拉卡现代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园展开采访。

  尖扎县直岗拉卡现代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园位于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是天津援建黄南州农业高新技术试点园,新区投资建设四个现代化高标准温室大棚。“这四个大棚从去年6月开始建设,当年11月全部建成,现在已开始有收益了。”尖扎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哈生云介绍说,这四个大棚主要种植草莓、四季梨、辣椒以及花生、辣椒、生姜、土豆套种。由于当地气候的原因,诸如西红柿、辣椒、草莓等蔬果,原来基本来自外地供应,当地村民很难吃到新鲜的蔬果。而如今,在滨海新区帮扶下,村民们吃到本地新鲜蔬果。

一排排大棚酿商机 贾磊/摄一排排大棚酿商机 贾磊/摄
大棚内西红柿长势良好 贾磊/摄大棚内西红柿长势良好 贾磊/摄

  在哈生云的带领下,采访组钻进了其中的一个温室大棚看到,西红柿秧已经长到近一人高,上面结满了果实。“这个西红柿是新品种,市场特别畅销,一上市就抢售一空。”温室大棚管理员赵天露说,这4个温室大棚中,滨海新区不仅提供了资金帮扶,还提供了技术支持。以西红柿为例,去年11月正式栽种,然而冬天很难控制温度和湿度,会出现一系列难题,为此,天津的农科专家从种子和营养肥料的提供,到种植技术的传授,手把手教给当地村民。

  “西红柿一共可以长六到七茬儿,每个温室大棚每茬大概收获3000斤。”赵天露算了一笔经济账,西红柿市场价2.5元左右,每茬儿西红柿收获3000斤,一年可收获6到7茬儿,一年下来一个西红柿温室大棚可收入5万元左右。

  张老五说脱贫

  据了解,2018年该园区收入已达80余万元,在此工作的当地贫困户收入也在逐年攀升。“现在我家每年收入4万左右,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已经脱贫的张老五家里有三口人,儿子、儿媳因为身患残疾没有工作能力,全家一直靠政府的低保维持生计,再加上他种点儿地,每年全部加起来的收入也不到1万元。而如今在园区工作后,家里收入不断增长,住房也有从前的土房变成了十几间木房,儿子儿媳看病的医药费也不在成为困扰他的难题。

  “我60多岁了不仅能靠着自己的双手脱贫,还能学会一些技术和手艺,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张老五说,如今他在园区主要负责花卉大棚和葡萄种植大棚,在遇到技术难题时,天津农科院及新区相关专家送技术到农户,在专家的指导下,他慢慢能独当一面了……

扶贫大棚助力脱贫增收 贾磊/摄扶贫大棚助力脱贫增收 贾磊/摄
天津援建黄南州农业高新技术试点园 贾磊/摄天津援建黄南州农业高新技术试点园 贾磊/摄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同时发力,从优选项目入手,不仅在资金方面投入,更重视技术的支持,扩大对当地百姓的免费培训。而直岗拉卡现代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园区的建成投用,一方面通过就业带动类似张老五这样的农户脱贫,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户掌握技术本领。园区自2016年起每年培训州县技术人员300余人次,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余人次,以点带面,不断辐射周边,走出一条帮助当地贫困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新路。